正文 202.第 202 章 回归
作品:《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自动自发, 在保障自身不挨饿的前提下,总共筹集了将近五吨的粮食以及一千五百斤左右的蔬菜。
大家捐的钱则是在一到十块不等,条件好的就多捐两块钱, 条件弱一点的, 就少捐钱,没人计较多少。
八点半,赵村儿大队的两辆拖拉机带着钱和物资,还有一头猪一百只鸭子, 离开大队。
为了争分夺秒,他们要集体用拖拉机送到县里, 再由县里申请来的大货车送到省城。
因为要搬货,赵柯没去, 开手扶拖拉机的是陈三儿, 开四轮拖拉机的是潘斌,赵新山和王老三坐在拖拉机两侧挡泥板上。
赵村儿大队离得远,到的时候, 其他大队已经到差不多。
其他大队的干部看见赵村儿大队满满两车斗, 还有嘎嘎叫的,纷纷过来瞧。
“不是,你们大队咋连土豆都提前收了”
“青的犯不上吧,多白瞎玩意儿啊,还能长长呢, 它也发涩啊。”
“这是多少只鸭子猪你们也捐”
“你们大队再舍得, 万一惹得社员不满咋整”
他们话里话外, 都泛着酸气。
赵新山骄傲,“这可不是我们大队干部们舍得,是社员们舍得, 我们赵村儿大队的社员自发地、积极踊跃地捐钱捐物”
“土豆量大,容易饱腹,关键时候能当粮食的,有点儿涩的怕啥。”
“肉吃了有劲儿,还能补身体,那些官兵,也都是爹妈生养的娃,好多也都是咱们农村娃,我们心疼他们辛苦”
其他大队的干部们转头暗暗嘀咕
“我们村儿土豆也多,咋没想到这些”
“我们村儿也光拿粮了。”
“谁有他们赵村儿大队鬼主意多,也不知道通个信儿”
“谁不说是,现在回去起土豆也来不及了,耽误多少人吃饱饭”
这些大队嘴上说赵村儿大队,实际捐的物资也都不遑多让。
看各个大队的物资数量,不能只看多少。
每个大队的土地和人数不一样,捐东西有多有少,平均下来,其实大差不差,都尽了力。
连段书记和吴主任都没想到,整个双山公社会筹集到这么多的物资。
双山公社是一个奋发向上、知恩图报的有温度的集体。
他们淋过雨,受到过温暖,也愿意为同胞撑伞。
而双山公社只是一个省的一隅,一个小小的缩影,同一时间,每个省都在向灾区驰援,汇集全国之力,救助同胞。
这个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善良、勤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有着许许多多的美好品质。
而这个民族最普通的农民,也以国为家,所以再大的天灾人祸也折不断民族的脊梁,必定会涅槃重生。
大灾面前,所有人都带着信仰相信,我们一定会携手渡过难关。
这个时期的报纸有一定的滞后性,报纸没有刊发,全国都只能守在广播,来获取一些灾情情况和救灾进展。
赵村儿大队的渠道更窄,只能通过赵柯从公社带来消息或者带回报纸。
赵柯知道社员们关心,便尽量每天都来往于公社和赵村儿大队。
地震发生的第七天,赵柯去邮局拿信,有两封赵枫寄过来的信,一封给家里,一封是给庄兰的。
庄兰家里也给她寄来了一封信。
赵柯回村儿,先去知青点给庄兰送去她那两封信。
赵枫的信在上面。
庄兰接过来,看到后,有些不好意思。
赵柯倒觉得她这样儿挺有意思,故意逗她,“不就是男同志给你写信吗有啥稀奇的”
她这么不正经,庄兰脸皮薄,一下子红透,结结巴巴,“赵、赵主任你、你别”
赵柯哈哈大笑。
庄兰也是奇怪,之前赵枫没走,他们接触的时候都没有跟赵柯在一起的时候容易脸红。
还是赵柯太坏了。
庄兰红晕稍退,转移话题,装作很自然地抽上来第一封信,神色瞬间变得冷淡。
赵柯问“怎么了”
庄兰声音也有些郁闷,“家里的信,总是让人不太愉快。”
她家里的情况,赵柯可能比别人都清楚一些,“你要是想跟人说说,可以找我,不过我觉得你现在状态很好,应该不需要别人开解。”
庄兰笑起来,“我觉得赵村儿大队就像是肥沃的土壤,我这样贫瘠土地上长出来的,成色不太好的苗,幸运地移过来,茁壮成长了,等待开花结果,不是为了等他们来摘我的果实。”
“你明白就行,哪怕是父母生你,你的感受也非常重要。”
庄兰点头。
赵柯挥了挥手里的信,“我走了,你看信吧。”
庄兰回到屋里,将家里的来信随手扔在旁边,打开了赵枫的信。
这封信写在赵枫出发去救灾之前,一腔爱国热血的年轻军人字里行间满是奔赴救灾一线的决然。
在这封信之前,没人知道赵枫去了灾区。
庄兰握着信纸的手微微颤抖,震惊他的前往,也担心他的安危。
可同时,庄兰的心里,又涌起了对英雄的崇拜。
没有人能对赤城无动于衷。
赵枫勇敢而无畏。
无论是对上的军装,军人的责任,还是对她。
庄兰和赵枫快要两年没见,可赵枫的成长、赵枫的品性,通过一封封信,清晰地传递到她面前。
当日渐动容里掺上了崇拜,感情就有了质变。
庄兰微微咬住下唇,心跳加速,脸颊发烫,睫毛轻颤。
赵柯家
余秀兰看过信,眼眶当即就红了,但她说不出指责的话,嘴唇颤抖,紧闭着眼睛控制爆发的情绪。
赵柯走过去,搂住她的肩,低声道“妈,赵枫是个男人,也是个军人,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他这么有担当,我们该以他为荣。”
余秀兰坐在凳子上,头靠在她腹部,靠女儿支撑着自己。
赵柯语气夸张地安慰她“余秀兰同志,我得赞美你,你是一个英雄母亲,你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养出来的儿女都非常出色。”
余秀兰推开她,嗔道“自卖自夸。”
“不是吗”
赵柯用反问表达肯定。
余秀兰确实反驳不了。
赵棉、赵柯、赵枫姐弟三人确实都很出色,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赵家的儿女,都长成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梁柱,连最小、最没有正形的赵枫现在也能够独当一面了。
余秀兰骄傲又心酸,然后又骄傲,她也有本事,否则怎么言传身教。
灾区
满目疮痍,触目惊心。
过去一周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和伤情较轻、自发当志愿者的灾区百姓们昼夜不休,和死神赛跑。
救援技术不发达,救援人员只能一锹一镐的挖,有的地方工具不能用,就用双手挖。
大震之后,余震不断,不少救援人员也受伤甚至遇难;酷暑难耐,也增加了救援难度。
作为临时庇护所的某学校操场
床铺都给了伤患,医护人员们满眼血色,神色疲惫,仍然奔走在其中,加紧救治。
边缘,临时搭起来的一处棚子里,歪歪扭扭地躺了一地人,全都在昏睡。
他们紧急救援了48个小时,累得实在扛不住,轮换回来休息。
他们身上的军裤几乎没了原本的颜色,脏污的泥遮着脸,几乎认不出人。
而赤裸的上身,仿佛经过一场惨痛的彩绘,灰白色的绷带下,是磕碰的青肿,晒伤后红肿爆皮,肩膀手臂上深深的勒痕
他们指甲缝里全都是灰尘,指纹里也藏着深深的泥污,而在这泥污之下,是劈折的指甲,是掌心破烂的水泡,是肿的萝卜一样的手指
没有一个人是毫发无伤的。
都是十几一十岁的年轻人,却已经扛起了远超他们年龄厚度的重担,没有一个人在这场战役中退缩。
来往的人,路过他们,总要心疼不忍地多看几眼,脚步放轻,生怕吵到他们休息。
赵枫就在其中,可在此时此刻,看不清面庞的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他们都是国家的儿子。
这里每一处,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和悲痛,可同时,因为所有救援人员的坚持和受灾群众的顽强,希望的种子又扎根在这一片断壁残垣之中,破土而出,开出代表新生的花朵。
救援进行到尾声,死亡人数公布,那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数字,举国默哀。
灾后一个月,灾区的基础生存工程基本结束,后续重建由其他部门负责,赵枫所在的部队等外省救援部队陆续返回。
每个参加救援的士兵,救过无数的人,也抬送走过无数的生命,见到过各种惨状,从灾区回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部队给他们都放了假,回家休养。
赵枫时隔两年,踏上了回赵村儿大队的火车。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