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两千七十九章 隆庆的地狱局面

作品:《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这些内容,有些滕详早就有了,只是不知道该不该呈给隆庆皇帝。

    因为内容真的是太大逆不道了。

    只是最近根本压制不住民间的传抄,没办法只能干脆一股脑都送给隆庆皇帝,让皇帝自己拍板吧。

    第一册书,则是《造反语录》,里面有各种造反的诗词、口号、谶纬之说。

    关键是还按朝代排序,特别是唐朝黄巢的造反诗更是被大书特书,“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气势磅礴的语气就算了,更可气的是末了一句评语,黄巢发现,打进长安比科举考进长安容易多了。

    里面少不得还有本朝太祖皇帝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同样还有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

    按照这书中的说法,历朝历代,王朝末期累积的矛盾已经是个无解的难题,除了杀人别无他图。毕竟人死了也就没矛盾了。

    外出建国,其实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新的答案。因为人走了,矛盾也带走了。

    照着说法,是不是还得谢谢徐家人。通过反诗挑动矛盾,然后再给出过出走朱雀国的解决方案来。

    第二册不是书籍只是薄薄的三页纸,而是赵真善公开上奏的,朱雀国立国三十二字方针,“据险控扼、教门融合,剃头制夷、屠城威吓,以战养战、人饷分拨,吸引明人、连通东国,武备优先、通洋裕国”

    后面还跟着密密麻麻的注释,每四个字的具体运作,预期目的,针对的问题。

    隆庆真的是看得脸色铁青,这种人物,怎么之前就甘于在杭州做商贩,而不进入科考呢?

    不对,科考也不考这些呀。

    特别是看到里面通过“剃头制夷、屠城威吓,以战养战、人饷分拨”来制造超限战,用剃头来造成天竺国内部的信任撕裂,相互倾轧,用屠城来威吓那些顽固派。到一城就抢一城,然后驱赶难民去天竺国内地的城池引起混乱与恐慌。再用人口替代饷银直接封赏有功劳的将士,激发将士的血勇之气,也有利于通过奴才家主的连接在整个朱雀国大明军团里面实现层层的上下一体化效忠。

    二十万两银子、五万担粮草就打下偌大的天竺国,奴役几乎三千万天竺百姓。

    这,份策略,如果俺答汗用来对付大明,大明要是没有新学所创造的武器之利,怕也无法招架。

    抢夺难民剃头,然后驱赶难民攻城消耗守军弓箭武器,让逃逸难民扰乱后方城防管理。这一点真的是太无解了。朝廷如果不管难民,则仁义皆失,那边民一旦被俘获,只能心安理得投靠这帮畜生了。

    可是朝廷一旦接管剃头难民,一来粮饷压力陡增,二来内部锄奸与奸细嫌疑的矛盾也必然会撕裂朝政。

    妈的,天下怎么会有这么畜生的人。简直是畜生不如。

    隆庆皇帝几乎是一边看,一边骂人。都像自己一样喜欢看点不良彩色绘本多好,为什么要琢磨这么残忍的东西呢。

    好在朝廷现在有新式火铳,短期不用担心野战不利。

    这样看来,大明朝廷必然要加大对火器研发的投入了,否则一旦失去野战利器,这一招就真的成了无解的阳谋。

    至于里面说的要去联系东洲那边,隆庆帝几乎一口气瘫软下去,大有一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为什么,这天下到自己手里,第一年就升级到地狱难度了,不给点过渡缓冲保护期吗?

    苍天何其不公!

    当然,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倒不是赵真善这些阴谋诡计,更刺激的是明确点出了,作为帝国的垫脚石,绝大多数百姓乃至官僚都是谁赢帮谁。

    忠心是不存在的,不过是待价而沽的价位不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