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1. 师父,我们想学写诗! 唐太宗:就挺戳……

作品:《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春江花月夜让各大世界的人都眼前一亮, 心中叹服。

    苏轼眼中闪过惊艳之色,若有所思。

    李白曾写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自己也曾写过“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都是思考宇宙真理的佳作。

    张若虚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也一点不差,而且极其唯美。

    苏轼惋惜地说道“光凭这一句超脱寰宇的诗, 便可传唱千年。我家中的唐诗选本怎么都没有收录他的诗呢, 真是可惜。”

    苏辙也叹服不已, 好奇地问“兄长之前说他不配被称为孤篇压全唐, 现在态度怎么大变了”

    苏轼摸摸鼻子“我哪知道还有这么一颗沧海遗珠啊书商害我”

    唐太宗李世民视线都黏在上面, 回过神来, 立马叫人抄录。

    长孙皇后有些诧异“还是第一次见陛下这么积极地让人抄诗。这么喜欢这首诗吗”

    唐太宗李世民叹服“从没见过如此没有齐梁奢靡遗风的宫体诗,实在是有些喜欢。”

    对古人来说, 识字很奢侈, 诗歌更是贵族的艺术。南朝时,简文帝萧纲当太子的时候, 雅好赋诗。他经常跟东宫的臣子唱和, 所以时人称之为宫体诗。

    简单来说, 就是记录宫廷贵族的快乐生活。

    宫体诗往往闺情声色,清绮靡丽, 伤于轻艳,格调不高,被称为靡靡之音。

    陈后主, 隋炀帝,包括唐太宗写得最多的都是这种诗。

    在这之后,诗歌这种爱好由上而下, 走出皇宫,走向民间。于是士大夫阶级扛起了诗歌发展的大旗。

    杜审言等人奠定格律,初唐四杰拓宽诗歌题材的发展诗歌才空前繁荣起来。

    宫体诗这种流派于是渐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对唐太宗这个中年人来说,春江花月夜是他能最能接受的舒适区体裁,不会让他感觉太超前,看起来很舒服。而且它还有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迥绝的宇宙意识。

    他的审美一下子被戳爆了

    他甚至有些看不下去自己之前写的宫体诗了。如果张若虚生在他的时代,他甚至愿意好好请教一番。

    长孙皇后心下好奇“那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他当得了吗”

    唐太宗李世民果断地说“朕说他当得了,就当得了。”

    长孙皇后失笑“二哥,你不是也很喜欢李杜的诗篇嘛怎么有了新人就忘了旧人”

    唐太宗李世民含笑说道“别促狭了。朕都喜欢,硬要挑一个最喜欢的,还得是这篇。”

    长孙皇后心下诧异“这是为何”是李白不仙了,还是杜甫不伟大了

    “仙太过遥远,圣太过沉重。”

    唐太宗李世民叹息道“而它没有魏晋时代人命如草芥的痛苦哀歌,也无齐梁的奢靡艳情,更无饱经苦难的吞声踯躅。它有的只是少年人所见的无边风月。这张若虚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啊。”

    “朕要让那些文武百官都好好看看这首诗,看看张若虚那种志气。”

    这首诗的底色是一个纯粹的少年。他思想健康,知识渊博,目光可放在天边,也可放在小家。

    “人生代代无穷已”,面对仕途失意,他有感伤,但哀而不伤。他的哀伤是暖色调的,少年意气也从来没被消磨。

    可以说,这首诗就是盛唐少年该有的模样。

    唐太宗如果生在未来,应该会说“张若虚传达了一种少年人的价值观。”

    长孙皇后惊讶于他对张若虚的高评价,转念一想又觉得合理“它的格调确实非旁人能所及。”

    “对了,臣妾记得炀帝好像也有一首”

    春江花月夜是陈隋乐府旧题。很多诗人都写过,隋炀帝杨广就是其中之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这是首很小清新的宫体诗,一经发表,就脍炙人口。

    要是以前,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这首诗,现在却觉得不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要是他还活着,也不得不说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吧。”

    普通的诗看一遍便解透了。但这首不一样。它诗情,画意与哲思,三位一体,是诗中的诗。

    很多人停杯投箸,越看越着迷,等到回过神来,饭菜都凉了。

    他们已经不为“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吵了。

    即使是再吝啬赞美的人,也不得不说一句“孤篇压全唐夸张了,但说压过九成九的人,在下没有异议。”

    然而这个时候,天幕却主动开始解释这个称号。

    其实“孤篇压全唐”这个称号并不是闻一多给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唐宋似乎声名不显,很多诗集都没有收录。

    可能因为张若虚官不大,好像也不怎么整理自己的诗集,所以诗篇丢了太多,不像会整理诗集的杜甫一样在死后爆红。

    直到明代,有个著名诗人叫做李攀龙。他掌控文坛很多年,堪称文坛大佬。他准备编写了一本诗集。

    他这个人很特立独行,觉得诗集太同质化,已经很不新鲜了。他开始思考,是否有一些没被大家发现的好东西呢

    他于是开始编新的诗集。别人做诗集是选诗,他是删诗。

    那些名气低的别人不看的诗,他都要拿出来看一遍。

    突然间,他找到了落灰的春江花月夜。

    他看完之后拿给别人看,大家都惊为天人。

    在文坛大佬的推崇下,被埋没千年的张若虚,崭露头角。又因为良好的质量积累了大量自来水,突然爆红了。

    众人直呼“孤篇横绝”

    自此之后,这个称呼经久不衰。

    比如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到了近现代,闻一多写了一本书,来探讨宫体诗的发展。

    他评价道“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来,大众综合了一下明清时代的评价以及闻一多的评语,得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拉踩意义的称号。

    “孤篇压全唐”

    古青青又说现代人对这个称号耳熟能详。有人觉得过誉,也有人觉得合理,总之各花入各眼吧。

    这首诗是中国诗歌皇冠上的明珠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因为唐朝国力蒸蒸日上,诗人们越来越自信,视角也越来越大。

    他们开始将视线从宫廷中拉出来,投向祖国的大好河川,以及更加广博的宇宙。

    所以他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

    文学评论家曾说“只有具有杰出成就而且影响也极其深远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家。然而张若虚,只有一首诗就能被称为大家,这在文学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人类的本质是好奇心。张若虚这样一位神秘又厉害的诗人,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和赞叹。

    苏轼在自己的书房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张若虚的记载,对方的形象在他眼前充满浓浓的迷雾。

    苏轼感慨万千“无论是他的诗,还是他的人,都有着志怪故事的传奇色彩。”

    他像是想到什么,摇摇头说道“连李杜二人编写诗集的过程都非常波折,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张若虚只是被埋没的一员。整个唐朝,又有多少张若虚这样的才子被埋没了他们真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啊。”

    明代文人的做法给了他不少启发,或许,他也可以编一本诗集,让更多的好诗流传下去。

    压根不用别人操心,武则天时期,神龙年间。

    很多书商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去打探吴中四士之一张若虚的消息。

    要是能给他出本诗集,肯定能大赚。再说了,即使赚不到钱,还是大功德一件

    还有一些人则收拾行囊,兴致勃勃想拜张若虚为师。师父,他们想学写诗

    贺知章和张旭等人对张若虚羡慕极了。

    “能有如此造化,实在是死而无憾。”

    张若虚受宠若惊,谦虚地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他们实在是谬赞了。”

    他说话是极其谦虚的,但满面红光,显然心情好得不得了。

    毕竟哪有不狂的艺术家只有显不显露的区别。

    贺知章熟悉他的性格,晓得他正得意呢,望向自己的书童“拿笔墨来”

    他话音落下,其他人也纷纷要笔墨。

    众人摩拳擦掌,泼墨挥毫,竟是一副要写诗的模样。

    张若虚一脸懵“你们这是做什么是要写诗庆祝我上榜吗”

    书圣张旭拍拍他的肩膀“他们这是要跟你比拼呢。”

    他最出名的是书法作品,但文采一点也不弱。也曾写过“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的佳句。

    但他性格佛系,胜负欲没那么强,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张若虚“”

    书圣张旭望向他的目光有些怜惜“天幕这么一放啊,找你的人只多不少,你还是早些习惯比较好。”

    事实正是如此。王勃和杨炯这些新一代的才子正在寻找张若虚。杜审言和苏味道这些老一辈的文坛大佬也在打听他的消息。

    偌大的江湖出现了一位武艺高强的“武林盟主”。有些人佩服他,当然也有人想挑战他的位置。

    张若虚有些茫然,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吸了口凉气。

    他现在说他不想承担这个称号还来得及吗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