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6. 第七十六章 。

作品:《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

    水镜

    提及宋元货币, 很容易令人想到纸币。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更将纸币作为主要法定流通货币。

    事出皆有因,纸币凭什么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回顾历史发展脉络, 先看一看宋朝之前的唐代货币制度有哪些变化。

    自汉武帝改始皇帝的“半两钱”为“五铢钱”, 这种铜币形制延续七百多年。

    即,以重量为名称来命名铜币。

    有时铜钱的实际重量与名称「五铢」不符合, 比如三国蜀汉的“直百五铢”实重远远超过了五铢, 但命名规则持续着。

    时至唐朝,在铜币上的最大变化就是改重量命名为年号命名。

    “开元通宝”,很多人误以为它是年号钱的开端,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使过「开元」作为年号。

    事实上,它是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所铸造的钱币, 其名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书写。

    「开元」意为开创新的纪元。

    此词汉代已有, 班固的东都赋中写到“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通宝」一词从前未见于钱币之上,其意为通行的宝货。

    “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

    李渊铸造此钱币,是终结南北朝混乱的币制,赋予了唐朝钱币将会开创新纪元的寓意。

    大唐将掀起历史的新篇章,就从钱币形制开始,与从秦汉起七百多年的重量命名法彻底区分开来。

    唐高宗李治的乾封元年,铸造了“乾封泉宝”, 这是正式的年号钱。

    自此,铜钱不再称「xx重量」, 而称呼为「00通宝宝元宝」。新的年号钱形制延续千余年, 直至清朝末年为止。

    别小看命名方式的变化,其背后体现出社会风俗习性的变迁。

    唐朝开始全面改称“年号钱”,正说明货币的威力在不断增大。其影响之大让帝王要在钱币上冠以年号以示皇权威望。

    不过, 唐朝的经济并非完全以铜钱为主体。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写到“唐时民间多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大历以前,岭南用银之外,杂以金、锡、丹砂、象齿”。

    绢帛在唐朝几乎约等于货币,对外邦贸易时无法使用,但在大唐境内被人们广泛使用。

    绢,贵价丝织物,用作大额支付;布,棉麻织物,百姓们用其进行小额支付。

    买毛驴、买书画、买仆从等等,都能用绢布作为货币来支付。

    若是布帛难觅,则会实行实物经济,以物换物。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魏晋南北朝混乱多年,而让钱币流通更混乱,使得唐初的铜币供应紧张。

    在安史之乱后,物价大幅提升又让铜币不够用了,所以出现了铜钱与布帛兼用的情况。

    缺少铜钱的同时,大唐的商品市场规模超越了以往朝代。不只是境内市场,更在对外贸易方面不断扩大。

    “飞钱”应运而生。它尚且不能论作纸币,但已经具备票据汇兑功能,主要用于大额交易。

    让人们摆脱随身携带大笔铜币的麻烦,而以纸质凭证进行异地存取款。

    纸质汇兑制品的出现与印刷业亦密不可分。

    雕版印刷术在唐朝被发明出来,为批量制作纸质凭证了技术支持。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大宗贸易增加,外加铜币流通量不足,不仅仅催发了唐朝产生“飞钱”,在唐朝后期也让白银黄金贵金属进入了流通货币的行列。

    五代十国时期,因地方割据势力的各自为政,令币制无法统一而陷入混乱。

    宋朝建立后,未能似唐初形成强有力的大一统格局。从政治军事上看,弄丢了燕云十六州;从币制上看,亦形成了地方割裂状态。

    不再是统一使用铜钱,四川最先使用起铁钱。

    不同地域进行贸易,势必要进行铁钱与铜钱兑换。这就埋下了复杂的经济问题。

    举个例子,四川与的甲乙丙三地的铁铜钱比值各不相同,势必影响到甲乙丙三地的铜钱购买力有高有低。

    这时就需要高明的中央宏观调控,令三地经济平衡发展,否则会出现地方性混乱。

    此过程中更要警惕外部战争导致货币贬值。

    偏偏有宋一朝重文轻武,边境上就没几天真正太平过。

    恶性循环开启了。

    军事上的弱势,导致政治上的弱势,引发了经济上的混乱。另外,商贸规模越是增大,越是需要高执行力的经济政策去调控全国市场,但是大宋全都做不到。

    除了商贸交易扩大的因素之外,向辽金纳贡加剧了大笔铜币外流。

    由此在混乱中开启了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也加速了纸币的使用范围。

    时至元朝,政局终于大一统,开启了以纸币为主的时代。

    忽必烈本来想效仿南宋将铜币与纸钞并用,但后来听取开国功勋刘秉忠的建议全面使用纸钞。

    其原因有说与阴阳五行数术相关。说是钱币属阳,纸钞属于阴。中原是阳明之地,漠北是幽阴之所,元朝兴起于阴幽,则因用纸币。1

    不过,元朝不满百年的统治,并非没有铸造过铜币。

    一种是「供养钱」,顾名思义与敬神礼佛相关。

    另外,元武宗与元舜帝短暂铸造过用于货币流通的铜钱。

    官方规定要使用纸币,但是法令能有多少被贯彻执行仍是一个问题。

    民间仍有流通宋朝时期的铜币,也就不可能彻底禁止金属钱的使用。

    大面积使用纸币,究其根本原因与利益相关。

    被禁止流通在境内市面上的贵贱金属钱币,不是被窖藏起来,而是被统治阶层与豪富作高价流向了境外。

    铜币通过贸易大量流向日本,出现了用黄金换铜币的情况。

    白银则是大量流向中亚与西亚,那里主要使用银币作为货币,却也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出现了严重的缺银问题。

    从中国运出的白银,以高兑换率流入中西亚,而让元朝统治阶层从中谋取了暴利。

    梳理从唐初到元末的货币制度变化,不难看出其根源与商贸市场逐步扩大息息相关。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面对的就是中国与境外经济愈发相连的大趋势。

    大明如何建立货币制度

    依照如今的思维,需要复盘前车之鉴,开辟出一条顺势者昌的新道路。

    十四世纪的朱明王朝却选择了逆势而行。

    桎梏打压境内商业发生,封闭民间对外贸易,阻止金属钱币继续外流。

    从前几期视频中,我们已经讲述过明朝强行遏制经济发展大趋势的结果。

    比如关闭市舶司,让明朝中期的倭寇变为以明人商贩为主体。甘愿做刀口舔血的贼寇,原因无外乎“暴利”二字。

    朱元璋定下大明经济政策基调时,是否详细分析了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

    「大明宝钞」的发行给出了答案。朱八八,他是真的不懂怎么弄钱。

    不用看更远,单说元朝力推纸币就是很好的借鉴案例。

    最初,蒙古朝廷注意到了金国币制的失败。

    耶律楚材曾经在金国为官,吸取金国通货膨胀教训,提出在发行元朝交钞时要以金银为储备金,没有足量贵金属就不增发新钞。这让元朝初期币制十分稳定。

    纸钞不同于金属货币,它的破损率更高,也就势必涉及旧钞换新钞的步骤。

    对此,元朝并未设立健全制度。没有准备足够的新钞,也没解决换钞需要支付手续费用引发的官吏蓄意勒索。那会导致纸币信用降低,引发了币制混乱。

    后来不再是新旧兑换引发币制混乱。

    元朝末年,朝廷不再顾忌贵金属储备量与纸币发行的限额数量。超量发行纸币后,纸币大幅贬值,加之战乱四起,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

    「大明同行宝钞」却没有以史为鉴。或者说朱元璋也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但是不多。

    他看到了铜钱不利于运输与大额交易,也看到了纸钞便于流通,更看到了形成统一货币的重要性。

    明代宝钞在形制上堪称中国古代纸钞范本,制作精美且防伪技术高。

    治标了,却没有治本。

    其一,大明宝钞没有储备金,压根没有数量限制,想发行多少由朱元璋决定。

    其二,没有成体系的新旧纸钞兑换制度。

    明明元朝已经出现过相似问题,但大明发行宝钞时未曾同步提出倒换规则。

    时隔一年,迟来地公布了“倒钞法”。此法却悬于表面,没有能落到实处。

    最大的阻碍就是宝钞的发行数量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限制。

    旧钞越来越多,无法及时换成新钞,继而让新旧钞差价、宝钞贬值、物价上升等等问题频频涌现。

    导致宝钞贬值的另一个因素,是官府只管发行但不管回收。

    在朱元璋推行宝钞时,规定民间禁止使用金银交易。想要大额交易,必须把金银兑换成等额的宝钞。问题在于再想用宝钞换回金银时,明朝政府却不允许了。

    宝钞回收到朝廷手上的数量非常有限。

    缴纳商业税时,按照七成宝钞三成钱币的比例,可以让宝钞回流。

    明初却推行重农抑商,赋税的大头是田赋,商业税所占比很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间宝钞积压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能不走向贬值崩溃的结局。

    洪武八年初次发行宝钞,合价一贯铜钱为最大的面额。

    在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面值的宝钞事实上只能折价铜钱250文,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之高。

    等到洪武三十年,沿海地区基本都不用宝钞而自发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百姓们已经主动停止使用宝钞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其根源失败于何处

    个人认为是明朝统治阶层在思想根源上对货币与经济的认知不充分,这从元史的编纂中就可见一斑。

    元史为明初所撰写。

    关于元代的货币史,其中食货志第一卷列出了钞法,但仅仅用了829个字描写了从忽必烈时代的中统钞刊印到元末至大银钞的废除。

    再到第五卷突然又冒出来一条钞法内容,是至正十年的新钞发行事件,共计九百多字。2

    明初编写的元史,其中的货币部分体例错乱且内容含糊不清。

    史书都编出了这样,也就不必奇怪朱元璋为什么会弄出落后的大明宝钞制度了。

    朱元璋与朱棣看到此处,皆有恍然大悟感。

    父子俩对视一眼,看到对方眼中仿佛写着一行大字,「经济相关人才,快来啊」

    人才不会凭空冒出来。

    虽然两人都不擅长经济,但听了这一期水镜主题故事能确定只要认真治史可有收获。从秦汉至大明,中国经济发展兴衰史蕴藏着丰富历史经验,真懂了是能为后人正确的理论指导。

    今年年末特考又能添一类新考题了。

    水镜影像没有到此结束,就听咕咕的声音飘了出来。

    话到此处,本期“钱币”主题结束了。

    算起来,我们已经一同观赏了“下西洋”、“身份证”、“历法”、“气候与植物”、“化学”、“字、纸、印刷术”、“钱币”七个主题。

    「八件文物,剧透历史」系列只剩一件了。看进度条,大家能发现本集视频只放了一半。

    视频后半部分,将放出最后一件文物主题「地图」。结合地图,也不搞复杂的内容,将此前挖的几个小坑填上。

    先来看,白银全球矿脉地图。

    朱元璋与朱棣瞬间瞪大眼睛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