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8. 专题:亡国之君2 始皇:李渊当什么皇……
作品:《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相比于西汉末年的玄幻局面, 东汉末年就比较好理解了。
毕竟世家是绵延了千年的大问题,从刘秀开始,不知道有多少千古明君栽在它手里, 根本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
大唐花了好几代皇帝,也只是把世家削弱了,而且其中不乏使用铁血手段强杀。
就这,还得等到五代十国出个不管不顾掀桌子的黄巢, 杀光世家门阀,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世家没了,士大夫又出现了。
而且世家消失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再没有这类底蕴深厚的家族能够大批量培养人才了,往后的朝代多靠着寒门甚至平民子弟科举入朝。
底层确实有了晋升之路, 但他们的先期教育资源受限, 只有真正最优质的那批人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剩下那些稍微差一点的,便要泯然众人。不像世家子, 无论本事有多强, 都能得到倾力培养,并获得展现能力的舞台。
于是体现在史书上的情况就成了如今这幅模样许多人疑惑地发现封建王朝的后几个朝代,好像惊才绝艳的人物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三国时期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大放异彩, 好像人才遍地走,谁都能辅国安邦。
于是有人说, 三国耗尽了大汉气运, 厉害的人物都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生了。
实际上只是那个时候世家大成, 而东汉末年又恰恰好给了这些人表现的天赐良机罢了。
往后看的话, 宋朝“国家不幸诗人幸”,奇葩的政体让武将没有出头机会,所以文人大兴。又因为国仇家恨, 他们的文章诗词反而比他们的政治手腕、战争功勋更能出名。
典型代表就是提到王安石只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到辛弃疾甚至有人以为这是个文官,因为他是代表词人。
两宋上下单纯的、世人皆知的武将也就一个岳飞,还是靠着他过硬的军功和悲惨的命运。
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宗泽、韩世忠、李纲一类的将领,一个都不认识。
封建王朝没法搞全民教育,那就必然会埋没人才。以前世家兴盛的时候,世家那才多少人至少对比广大平民是没多少的。
就这么点世家,培养出了那么多名人。他们总不可能家里子弟个个有天赋个个有本事吧。可见顶级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只要不是猪的都能给你培养出来。
现代社会能飞速发展,和义务教育息息相关。全国那么多人口,哪怕只有一半的人接受了合格的教育,出来的人才也是个恐怖的天文数字。
戌狗教授随意放了几组数据出来作为对比,看得皇帝们触目惊心。
但,他们并不会因此改变。
毕竟古代封锁基层教育,正是因为见证了读书的好处。
念过书的人太难管了,那么多百姓里不知道有多少有能力的人。不教他们识字明理他们都能搞事,教了更完蛋。
家天下的王朝最怕的便是自己的统治被推翻,而且很多皇帝连手底下这些少数接受过教育的能人都压不住,更别提其他。
说回亡国之君。
戌狗教授喝了口水回到正题
两晋就懒得说了,没什么好聊的。晋朝加起来就一个勉强算明君的,是东晋的第二个皇帝,所以两晋走向末路完全没有意外。
晋朝的问题太多了,列都列不完。三国刚结束本该休养生息,它搞个八王之乱自相残杀,北边胡族不趁虚而入才是怪事。
司马家自己的屁股都擦不干净,最后被胡人赶到江东偏安一隅。说是东晋,其实就巴掌大一块地方,还要和王家共天下,说是苟延残喘都不为过。
描述东晋的情形有一句非常有趣的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了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可惜刘裕起家太晚,前期一直在各地征战,后头大权在握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没过多少年便去世。
刘裕的继承人不行,嬉戏无度,偏又外有强敌北魏虎视眈眈。幸好少帝被废后,新上位的刘义隆不错,“元嘉之治”就是这个时期的,做到了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
但,光国内安定没有用。
北魏太难缠了,刘义隆先后搞了三次北伐,不仅没有成果,反而空耗国力。
唯一的“好消息”是不仅刘宋国力大损,北魏也没好到哪里去。属于两败俱伤,好歹不是北魏独大。
刘义隆晚年因为继承人问题反复横跳,最终发生政变,打得乱成一团。
好在老刘家是有那么一点天命在身上的,因为政变互打到最后,居然又上位了一个有能耐的皇帝。
虽然刘骏这个人私生活令人诟病,但他搞的孝武改革可圈可点。
刘裕、刘义隆、刘骏,这祖孙三人接连三代明君,本该是很不错的开局。可惜他们分别是第一代、第三代、第五代皇帝。
这个问题就大了。
明君上位之前非得经历一波傻缺兄弟折腾国家,然后靠内斗抢到皇位。结果自己上位之后干得又不错,是不是感觉很眼熟
戌狗教授沉痛地表示
没错,这不就是变种的大唐吗明明唐高祖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就完事了,他非得让兄弟俩弄出个玄武门之变来。
这下好了吧,后头的大唐皇室个个都觉得“我上我也行”“我就是下一个太宗”,弄得内讧政变成为大唐的家常便饭。
要我说内讧传统不能算是李世民的锅,那得算是他爹的锅。
李渊主持人你偏心都偏到咯吱窝了别以为我没听出来
然而比较憋屈的是,这么多个位面里唯一一个在位的李渊早就在几个月前被逼退位了。甚至都用不着来个玄武门之变,因为大家一听李世民那么厉害,不少人直接倒戈。
尤其是在唐初特别有话语权的世家大族,他们之前两头押宝是不确定选谁更好,现在根本不用纠结这个,直接无脑押李世民啊。
反正李世民又没把世家收拾掉,和他们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
世家集体倒戈,局面就一片大好了。
李渊当皇帝的时候还能稍微有点体面,被迫退位之后,彻底人走茶凉。
戌狗教授在那里发表歪屁股言论的时候,李渊就眼睁睁看着下头一群大臣搁那儿点头。
他们居然还敢点头
李渊气到爆炸。
和太上皇李渊的愤怒相反的是,隋朝的李渊依然在抱着一岁的小二凤乐呵呵。
他笑着点头和夫人窦氏说道
“主持人说得也有道理,选错继承人确实很要命。幸好我们李家子孙争气,能力挽狂澜,不然就和刘宋一个下场了。”
这几个月李渊已经彻底被天幕的言论洗脑了,而一岁的孩子又不可能给一个年轻父亲带来什么威胁感。
所以李渊比起后来的看儿子不顺眼,更多的是“妈呀我儿子未来居然能考清华”的与有荣焉。
他现在听到指责就像听到外人说“本来你儿子可以上清大少年班,结果因为你的拖累成年之后才上了清华”。
生气不可能的,当然是选择努力让儿子这次没有遗憾地上少年班了。
就算要改变想法,也得是等尝到当皇帝的滋味之后。
现在李渊还是个普普通通在隋文帝手底下讨生活的大臣呢,哪有功夫现在就开始忌惮儿子。
因此他不仅不忌惮,还主动在谴责里找优越感,拿刘宋当对照组踩着对方愉悦自己。
幸好刘裕祖孙三人不知道这件事。
戌狗教授没搭理李渊,继续往下说
刘骏去世之后,太子刘子业继位,自此拉开了刘宋的内斗大戏。
之后的三十年里,刘宋皇帝就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建树了。反而内斗频繁,最终给萧道成机会屠尽所有宋国宗室,建立南齐。
开局的好牌最后惨烈收场,但其实后头的刘宋皇帝也不能说都是废物。
只是他们有能力也白瞎,功夫大头都用在和其他宗室抢皇位上了,抢到了还要继续拉军队互打,哪有多余的精力治理国家呢。
南朝后头的三个国家基本也都是几十年就灭了。
南齐前两任皇帝都不错,后来再一次栽进了“立储”的大坑里。
正所谓,人类在历史上学会的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学会任何教训。
同一个坑,必然会栽进去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因为这些坑是人性的弱点,没有办法克服。
南齐之后就是南梁,开国皇帝是有名的和尚皇帝萧衍。那个早期励精图治,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跑去当和尚,帮着佛寺骗国库钱的皇帝。
南梁前前后后花了四亿钱把他们皇帝从寺庙里赎回,赎完这家伙继续回去出家,直接拖垮南梁的财政。
和刘宋、南齐好歹还有两三个可以称道的皇帝不同,到了南梁这儿就剩半个萧衍本人了,后头一提全是“政局紊乱”。
南梁一共五十五年,萧衍自己在位四十七年。他死后不到十年就灭国了,而且他本人居然活到了八十六。
之所以八十六就死了,还是因为侯景之乱爆发,他被囚死于建康台城。
也就是说没这回事的话,萧衍八成还能再活不少年。
这阳寿给谁不好
南梁后头的南陈开国皇帝陈霸先要嫉妒死。
同为开国皇帝,萧衍做了四十七年,陈霸先上位两年就没了。更惨的是陈国持续时间门满打满算三十二年,还没萧衍一个人当皇帝的时间门长。
幸好陈霸先他儿子还不错,弄了个“太建之政”出来,可惜儿子陈后主又是个不行的。
没等到其他陈家人出来力挽狂澜,先被杨坚篡位了。
戌狗教授指了指年份记载
太建十三年,这个时候陈国的第二任皇帝陈顼还没死呢,北边北周的权臣杨坚已经篡位建立隋朝了。
所以后来也难怪没等到陈家出个能人再给南陈续一波,毕竟杨坚建朝之后直接打过来了。
陈顼在位期间门文治搞得还不错,奈何北伐无功而返,空耗国力。换了个陈后主上台就更不行了,只抵挡了七年便被隋朝灭国。
但是陈国人也不要太生气,隋朝它也不过就坚持了三十七年,比你们多五年而已。
杨坚
不过隋朝因为完成了大一统,所以存在感吊打你们南陈,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陈霸先
幸好后面的大唐给力,成功把隋朝的存在感挤没了。很多人不知道南北朝之后接的是隋朝,以为之后上位的就是李世民呢。从这一点看,你俩半斤八两。
两人
啊对了,隋朝有个隋炀帝,存在感大多是隋炀帝的骚操作给的。陈国人现在是不是感觉开心了一点至少你们陈国没有留下什么流传千古的坏名声。
虽然也没留下什么好名声就是了,但在这种情况下,宁愿没有存在感,也比被人骂要强吧
陈霸先一时哽住。
这还真说不好,一个国家是干脆没有存在感、不被夸也不被骂更好一点。还是不管如何,哪怕不能千古流芳、也要遗臭万年好一点。
隋文帝时期的李渊差点没笑死。
幸好大家现在都是自己在家看天幕,没被招过去聚众观看。不然这表情根本遮掩不住,直接就能被杨坚揪出来。
不过很快李渊就笑不出来了。
接下来该说说隋朝是怎么灭亡的了,但是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所以这边再给大家开放一个游戏副本,大家可以去隋末体验一下推翻大隋的快乐。
这边了三个身份的扮演权,想挽救大隋的可以扮演隋炀帝杨广,和李世民来一场互相博弈。不过这边不是很建议,毕竟结局已经注定了。
另外两个是李世民和唐高祖的扮演权,前者不会打仗的人慎选。
李世民的扮演权老早就开了,三个千古一帝一起开的。
李渊没想到这里头还有他的事情,他不理解,为什么啊
客服因为很多人都想给李世民当爹,大家普遍觉得换任何一个明君上,都比你这个亲爹强。
李渊
秦朝位面,始皇原本要选李世民的手一顿。不会打仗的他很听劝,沉吟片刻选中了李渊。
全服开放的扮演是不封锁记忆的,默认简单模式。所以始皇进去之后依然记得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孤魂野鬼夺舍李渊。
此时的李渊早已太原起兵。
李渊这家伙就很爱做表面功夫,当初到了太原之后,他自己就和李世民说过类似“唐本来就是我的封国,现在我又到太原任职了,这就是天赐良机”“天予不取,必降灾祸”之类的话,暗示儿子他想造反。
然后等到李世民和刘文静暗地里做好了全部的起兵计划之后,他又开始装模作样地说自己不同意。
先说要把李世民送官,然后没一会儿又妥协了,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告发你呢”。
始皇回忆到这里,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这老家伙干什么呢白嫖儿子一个完备的造反计划,回头自己当了开国皇帝就开始打压儿子了
但这还不是李渊的全部骚操作。
毕竟李渊还有个女儿,他的天下一大半是儿子打下的,一小半是女儿打下的。
李渊想进攻关中的时候,他女儿早帮他把关中打下来一大片地区了。后来女儿夫妇俩各领一军,合力打下了长安。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打完长安李渊把女儿丢在后方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之后什么史书记载统统都没有了。
防守战怎么打的打出了什么成绩一个字没有。
始皇翻着天幕的记录,点进平阳昭公主的词条查看。看到长安之战点了点头,看到留守后方皱了皱眉,看到军礼下葬
等一下,怎么就下葬了
前一条记录是攻克长安之后留守山西,后一条就直接跳到了她六年后不知道为什么英年早逝。
要不是她是以军礼下葬的,这一条记载都不一定能有。
然而这条记载里并不是重点夸耀平阳昭公主有多厉害的,而是李渊在给自己草人设。
大段文字记载的都是别人反驳这个下葬的方式与礼不合,然后李渊大义凛然地斥责别人对女子有偏见。
他说“公主以前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从古至今没有第二个女人如此,她为何不能以军礼下葬”
话是好话,就是你李渊没什么底气说。
反正这番话说完,除了后世的人会觉得平阳昭公主确实值得之外,当时的男人们真的会被说服、然后真心实意敬佩公主吗
不,他们只会感慨高祖陛下和旁人不同。能看得到女子的功绩,赏罚分明、值得追随。
扮演李渊其实十分轻松。
毕竟李世民都把造反流程全部搞定了,打仗也有他和公主领头。两位都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招揽了一大波武将,而战时的文治也同样有李世民招揽的大才能够接手。
李渊本人都干了什么呢他邀买人心,结交英杰,扩充大唐的队伍。有时候也带兵打打仗,取得几次胜利。
但他不干这个问题也不大,直接原地退位捧老二上去当领头人说不定能做得更好。
始皇左看右看感觉不是很需要自己,他穿李渊的话,唯一能替李世民做的就是不去折腾李渊那些骚操作。
当个安静的吉祥物就挺好。
奈何始皇闲不住。
始皇自己是不懂打仗的,不过给他几个将军辅助坐镇大后方没什么问题。
他还在思考怎么和李世民说以后他不去前线了,李世民自己先过来了。
李世民上来就说他打算兵贵神速,直接挟胜速取长安。而另有一方认为应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
历史上李渊选择双管齐下,综合了两种意见。
换成始皇
始皇看看提议前者的李世民,这人据说军事能力排在华夏前三。再看看提议后者的裴寂,不认识,这谁
始皇果断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议。
外行坚决不指导内行,打仗的事情他听李世民的。
反正就算出问题了,李世民肯定也能力挽狂澜,不用他操心。
始皇的心态就是过来瞧瞧热闹。
左右是个游戏世界,玩崩了也不要紧。而且被玩崩的是大唐又不是他的大秦,他没给李世民捣乱就不错了。
不过考虑到李世民还在打仗,抽不出空来管事,始皇还是稍微搭了把手。
打仗他不行,坐镇后方统筹全局他还是可以的。当初灭六国的时候他都干顺手了,隋末这局面小意思。
灭六国还需要他帮着想办法内部瓦解敌人,因为赵国是真的很难正面灭掉。但是隋末不一样,隋末的都可以打,随便打。
始皇翻遍记载,发现暂时打不过的可能就一个突厥。
很好,那就去找突厥玩玩。
于是李世民和平阳昭公主在前头打仗,始皇在后头处理政务的闲暇之余挑拨挑拨突厥。
未来威胁大唐的是东突厥,既然有个东突厥,那肯定还有个西突厥。
东突厥打大唐是觊觎富饶的中原土地,但,谁说只有大唐有油水西突厥把控丝绸之路,也是个肥羊啊。
始皇回去思索怎么挑拨突厥内斗了。
别的都是虚的,得让东突厥觉得自己打不过中原,来中原捞好处不如去找西突厥干架。
好在东突厥是数年后才受了王世充等人的蛊惑,起了心思打唐朝的。
当时李渊因为没有平定内地,就选择赠与东突厥一些财物安抚对方。结果反而让东突厥贪得无厌,觉得大唐好欺负。
武德四年的时候,突厥和大唐在北边时战时和。没有给突厥足够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打不过大唐。
当时李世民在和窦建德打。
平阳昭公主在坐镇大后方。
始皇在想,能不能抽一个出去收拾东突厥。
平定内部事关重大,拖延不得,必须尽快搞定所有反对势力。那么让平阳昭公主去前头打突厥,试试看她能不能打赢。
应该问题不大。
公主不在的时候大唐都没输,没道理她去了反而情况更糟糕。
更何况六月份李世民就搞定窦建德了,之后一直到十二月,窦建德的旧将刘黑闼举兵造反,李世民才重新出征。
中间门这六个月李世民在干什么呢
李世民在研读经史子集,开文学馆接待四方学士。
你敢相信李世民是真心想做这个的吗北边东突厥在和大唐打仗啊内部也不算安稳,只是没有非常大的起义势力而已
始皇揉了揉太阳穴。
作为一个卷王,始皇有点看不得人才清闲下来。但是李渊显然没这个毛病,所以他很乐意功高震主的儿子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看书。
始皇觉得这就是浪费人才,李渊这种家伙当什么皇帝修长城去吧
说起修长城,始皇更生气了。
隋朝还是有修过长城的,但是后头起义频发的时候,明显长城没起到太多作用,不然能让东突厥那么猖狂
晋朝内斗没防住胡人偷家,你李渊教训没吸取到是吧宁愿把儿子放着看书也不让他去打突厥,非得等到突厥打到都城外了才让儿子出去交涉。
别的王朝末年是看末代皇帝的骚操作生气,隋朝末年是隋炀帝和李渊一起搞事情。
因为放任东突厥没管,后来李世民大破刘黑闼之后,刘黑闼跑去投奔突厥了。短短三个月,刘黑闼借着东突厥的帮忙重新举兵,继续和大唐作对。
与此同时,河北诸州也重新开始叛乱。
当初大破刘黑闼后,李世民就去讨伐徐圆朗了。因为刘黑闼败了之后,河北就平定了。等他再把徐圆朗搞定,国内所有州郡便能彻底平定。
局面一片大好,李世民也确实做到了平定天下。
结果六月份刘黑闼重新造反,带着河北也重新脱离掌控。
始皇
刚打服所有反叛势力,李世民才调头离开没三个月,河北又又又脱离掌控了。
李渊,不愧是你。
但是李渊完全没觉得自己的决策有问题,证据就是他没把李世民重新派过去打刘黑闼。
十月份他给李世民加授了个“十二卫大将军”,就丢到一边去了。
十一月份,他让李元吉去打刘黑闼,李元吉逗留不前。于是换成李建成过去,总算在次年二月搞定了刘黑闼这个秋后蚂蚱。
至于李世民那边呢
下一次他出场就是两年后,东突厥来犯,李渊让他过去谈判。
合着东突厥不打过来,你李渊还不准备让战神儿子出场了
对了,武德五年三月就被李世民平定的河北后来是什么时候重新归顺的是武德七年起义军首领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之后,对方自己投降大唐了。
也就是说,李建成干掉了刘黑闼后河北还在反叛,蹦跶了足足两年。
始皇越看越头疼。
明明是可以一口气彻底解决的问题,他们拖了两三年,给敌人反复横跳的机会。
废物就不要当皇帝了,天天担心功高震主不累吗不如早点去地府,这样就不用提心吊胆了。
始皇原以为自己没什么能做的,李世民一个人就可以做的很好。现在他发现,不,他还是很重要的,这不就帮李世民去掉了一个拖后腿的老爹吗
一个李渊顶得上十个敌方首领。
大唐没一世而亡真是全靠李世民的硬实力。
从隋末副本出来之后,始皇觉得自己今天一天生的气够平时一整年了。
毕竟大秦众人这两年越发乖顺,已经不会再惹他生气了。
始皇也总算理解了为什么朱元璋非要把李渊踢出太庙,李渊这家伙也就比朱允炆好那么一点吧。
幸好酷刑已经结束了,他不用再看李渊还干了什么。
受到精神冲击的显然不止始皇一个。
不少武将都兴致勃勃地选择了扮演李世民,然后全程打两个月仗、被关在家里看一整年书。
没有新的、打不过的敌人出现,绝对不让他们重新上战场。
韩信这个暴脾气,当时就造反了。
什么等到玄武门之变等你大爷的
攻下长安之后韩信就直接反了,正好他的部下柴绍是平阳昭公主的丈夫,要说服平阳跟自己一起反了亲爹太容易了。
李渊前脚让女儿坐镇后方,透露出以后不打算给女儿展现自我能力的意思,后脚韩信就把这个姐妹拉入了伙。
韩信我会不会当皇帝是一回事,反正我只是来打仗的,能干掉李渊平定天下就算我赢了。
后头皇帝要是当得不好,直接退出副本就行。反正他批的是李世民的皮,要丢也是丢李世民的人。
从副本出来之后,韩信就决定了
“下次混排最好让我碰到李渊,我要亲自揍他。”
揍假的李渊没意思,要揍就揍真人。
混排碰到的李渊不知道是什么时期的,但八成是已经折腾过李世民的了,揍他没商量。
戌狗教授喝了口茶,幸灾乐祸地说道
消消气,消消气。李渊这个不算什么,毕竟大唐又没被他玩完。接下来是李隆基,体验过这个再生气也不迟。
然后戌狗教授他没开放李隆基的扮演权,他开放的是被李隆基坑过的几位将领。
比如死守潼关的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本来老老实实守关就行了,李隆基觉得不行,把他们斩了。
再比如被派去接手潼关的哥舒翰,也觉得老老实实守关不出可以。但是李隆基还是觉得不行,逼他出战,放弃潼关这个天险,导致潼关失守。
还有什么死守睢阳十个月的张巡,死守安西几十年的白发老兵郭昕。后者是德宗开始的锅,但是源头还是安史之乱。
一群武将险些没被整抑郁。
他们从来没有哪一天像现在这么明悟顶头上司是个正常人有多么珍贵
他们都不要求皇帝是个好皇帝了,只要对方是个正常人就行了。要求已经这么低了,不能还有人比这更糟糕的吧
戌狗教授
有的,一会儿就让你们体验一下当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和宋高宗手底下武将的滋味。
所有人
赵匡胤
宋朝的皇帝,上榜数量是不是稍微多了亿点点
大部分武将不解
“徽钦二帝干了什么我们知道,赵构怎么折腾岳飞的我们也知道。但是这个宋太宗和宋真宗,居然也有骚操作吗”
大家苦思冥想,想起来了。
宋真宗这个稍微好一点,就是打仗之前非要撤退,被人逼着才肯继续打,最后打赢了反而赔款纳贡。
众人这叫什么稍微好一点哪里好了
但是宋太宗,宋太宗应该只是自己骑驴车丢下战士逃跑吧
怀揣着这样美好的期待,大家进入了游戏。
李信充满信心地穿成了李继隆,正对上辽国三路大军南下,应战雁门。
李信心说辽国不知道有没有匈奴厉害,打打再说。
他跃跃欲试地向自己的上峰、名将潘美请示想要主动出击,利用他最擅长的奇兵奔袭,给辽军一点颜色瞧瞧。
然后潘美拦住了他
“不可,陛下有令,将从中御。且我等需按照阵图行事,不得私自更改。”
李信愿闻其详
“将从中御是什么东西”
潘美“将从中御就是一切军事行动必须听陛下指挥,我等不能随意下决策,要先报给陛下定夺。”
李信
“等一下,我大宋的都城不是在开封吗”
开封在河南,距离山西的雁门关还挺远的。这一来一回的传讯,也太耽误工夫了吧
李信深吸一口气,继续问道
“那阵图又是什么”
潘美“阵图则是陛下亲自拟定的军士列队方阵,我们须得按照阵图站立。”
李信
这不就是活靶子你站立的布局不让随便更换,别人破解之后分分钟针对死了你的弱点好不好
打仗哪有这样的战机稍纵即逝,什么都听后方皇帝的定夺,那还打个屁
潘美也很无奈
“先这么打吧,等小败一两场,我们便可自行发挥了。这样陛下问起来也好交代,总不好直接抗命不尊。”
打个仗还得先糊弄皇帝,李信心说宋太宗也不像是不会打仗的人啊。他之前率兵亲征也是打赢过几回的,并不是只会逃跑。
结果这人到底怎么想的啊,为什么会搞出这些离谱的规定
李隆基那个不让守将死守潼关他还能理解,可能是担心守将在消极怠工。也可能是觉得一直守着没用,更想看到将军直接打退敌军。
类似的操作从战国开始就屡见不鲜了,他李隆基不是天底下第一个。
但是阵图这个,是真的非常特立独行。没见过,真没见过。
大概只有真情实感地相信郭京可以施展六甲法的宋钦宗,能够比他还炸裂了。
什么只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阵就可以击退敌军啦,见势不妙借口下去做法结果打开城门自己溜走啦,留下一个城门大开的京城给金兵啦。
郭京也是个能人。
李信痛苦地打完了这一场大宋的战役,然后飞快溜了。他受不了,真的受不了,他不想再体会第二遍宋太宗的英明决策了。
李信能跟着始皇帝陛下是我祖上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这么个既不会对武将指手画脚、也不会因为武将固守不出就心生怀疑、要几十万大军就给几十万大军、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打完仗还不忌惮你军功、该给的封赏一个不克扣的皇帝,华夏五千年就这一个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