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4. 朱棣:“原来海外还有如此强大的文明。”^……
作品:《给秦始皇直播胡亥玩死大秦》 很快, 刘彻就知道,尽管自己对某些事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但就事实而论, 真没有那么简单。
罗马十分强大, 被称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其的分裂严格来说,在当时并不能算分裂, 分裂是后世人的看法,在当时, 只能说分治。
由两个人共同治理国家。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两个朝廷。
但这个分治,它没有属于罗马的文明作为纽带。
在罗马人不断征服地盘时,他们并非不曾试图同化其他种族。他们会把罗马公民的身份作为奖励给予外邦, 他们会说“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法律”, 他们会有“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穿上托加袍”的野心。
而罗马人在征服这些地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明意识, 这个意识就是
罗马没有文明, 别人文明好的地方就是罗马的文明。
初时,罗马吸取埃特鲁里亚的文明开始发展。
随即,罗马又从希腊人那里吸收文化, 希腊文明即罗马文明希腊的诗歌与演说, 是罗马人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希腊的造舰技术, 成为了罗马的技术。
罗马又从皮鲁斯人名那儿学会安扎营地, 汉尼拔人名那儿学会两翼包抄的战术,从迦太基人那里学会了如何组织海战,从高卢人那里学会了剑术
这些人背后的文明, 就是罗马文明
“什么居然全是吸收别人的东西么”
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简直不敢相信居然还有这样的政权。
国情不一样,思维方式自然也不一样。
于诸子而言,他们虽然会时常对别家学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入自己的学说里,但那是融入而不是抢夺更不是连自己思维的核心都没思考好,直接拿别人的东西用。
这群文化人不约而同o
汉朝。
董仲舒本来想要学习一下罗马文明,看看能不能融入儒家,现在,双目已经失去焦距,整个人都呆滞了。
这还是算了吧。
虽然从汉初开始,儒家身段就十分柔软,基本上什么能让学说延续下去,就吸收什么。但也没柔软到这个程度啊
三皇五帝时期。
轩辕黄帝伸长了腿,仰坐在野地上,语气带着几分笑意“这倒是很有意思,是另外一种文明的另外一种走向呢。”
而且,吸收文明
轩辕黄帝若有所思看向某个方位,在那边,是蚩尤的部族。
巧的是,遥远的蚩尤部落,蚩尤本人也在看着黄帝部落的方位,手中正用兽皮反复包缠着石斧柄。
两个部落迟早会有一战,不过他们此时都先收起心绪,静静看向天幕。
于是在地中海,罗马就是文明罗马就是先进罗马就是其他文明打破脑袋也想主动加入的地方。
在中世纪顺带列出中世纪是华夏南北朝到明朝初期这段时间,欧洲谈起“文明”象征只有两条,第一,能够应用拉丁语读写。第二,身为天主教基督徒。
拉丁语是罗马官方语言,基督教是罗马后期的国教。
这便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明初。
永乐大帝朱棣眉峰聚起“原来海外还有如此强大的文明。”
虽然这个文明到明初时已经算是没落,不似之前强大,然而朱棣依旧忍不住惊心。
海外能孕育出罗马,会不会还能孕育出其他大国呢
只要是雄主,都会忍不住去征服,若他们有一日将视线投向东方,大明能不能镇压
朱棣对自己很有信心,对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信心任谁把一整个败家榜看下来,都没办法自信自己的国家能长盛不衰。任你再多明治,只要碰上一个败家子,全得玩完。
宋朝。
赵匡胤已经好久不曾呼吸了,此刻才缓缓吐出一口气“好一个大国啊。”
而如此大国,到最后居然不能大一统竟然就此分裂出去何况,“条条大路通罗马”这话,看着就像是说罗马治下,道路通畅车同轨
还有“拉丁语”,应当就是“书同文”了吧
文化一统,语言一统,道路一统,为何地盘无法重新一统
“这是为何”
华夏有一个秦始皇,作用真的那么大
天幕继续
而华夏,走的是另一条路。
华夏文化,是从本土自己孕育出来的文化。周公旦制礼作乐,礼乐的传播,如同为华夏人塑造一根脊骨,无论肉是松散还是紧实,只要那根脊骨在,只要礼乐在,华夏便不会彻底消亡。
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在往脊骨上雕刻花纹,或许有些纹路会变淡,有些纹路会消失,但总会有学派能留到最后,成为治国基石。
文化能加强民族的向心力。百家学派碰撞,所绽放的光芒,会指引民族前进。
这是华夏文明自己诞生出来的知识,深刻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纵使神州陆沉多次,它们也能顽强生长,使神州人牢牢记住自己的文明叫“华夏”。
这便是华夏能“分久必合”的缘由之一。
而罗马,它强盛,它庞大,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乃至后来文艺复兴,追溯起源也非是罗马,而是希腊罗马只是传承了希腊文明。
“文化”
如同万道惊雷齐响,炸得霍去病心头好像有股热流在燃烧,呼吸急促,胸膛起伏若波涛。
原来,周时诸子留给后世人的学识,是这般重要的东西
原来文明诞生文化,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原来文化作为主心骨,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原来大一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是诸子百家描绘出来图纸,传承下来,华夏这座土地上才能建起一座名为“大一统”的房屋,哪怕这座房屋会因为地龙翻身而塌陷,华夏人也能根据图纸,将它重新建起。
除了文化,还有制度。
华夏不论是以儒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不论是行王道、行霸道还是王霸夹之,都是将制度依托于文化之上。
每一项制度,都能用文化来总结。每一处文化,都能总结为制度。它们层层相扣,相辅相成,制度消亡还有文化支撑,文化淡去,还有制度为其一次又一次上色。
而最妙的是,华夏的文化是本土文化。学儒的士人可能会因学派之争仇视学法的士人,但在未曾学习时,底层黎庶对儒法皆是一视同仁。
但外来的文化比如披发左衽,中原人会将之视为亡国灭种。因为华夏重衣冠,是束发,是右衽。
衣冠即华夏,我们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但要以华夏衣冠为基石这个理念深深刻在每一个华夏人的骨血里,不分阶级。久到明末清初,原本百姓已经对明朝廷失望至极,对于女真人组成的清军无比欢迎。
那时,清军入关,不杀无辜,不掠财物,不焚庐舍,允许文人与黎民不用剃头,明朝百姓便争先迎降,甚至以黄纸贴在门上,其上书写大清顺民。
而这一切终止在清朝廷反悔,下剃发令,要求百姓剃发梳辫上。
来着意大利的传教士记录了这样几段话
鞑靼人并没有碰到抵抗就占领了这座城市,他们可以同样容易地占领浙江南部的所有城镇,但是,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
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更为英勇。
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达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过江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它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在南岸设置防线同鞑靼军队对垒。
鞑靼远征军就这样被阻挡了整整一年。
同时,天幕还放出剃发前和剃发后的对比。
华夏人“”
自周开始,有了华夏民族意识的士庶对此根本没办法无动于衷。
士人“亡国灭种这是亡国灭种啊”
农人“我们断发是为了耕地方便,不是被逼的我们可以自己剪短头发,但绝不能被外人逼着剃头”
群情激奋。
似乎总有人觉得庶民吃不饱穿不暖,就没有思维,浑浑噩噩过日子,不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居高临下的悲悯,何尝不是一种傲慢。
庶民不在乎头顶上皇帝是谁,反正谁来都要剥削他们。
庶民不在乎治理这片土地是鞑虏还是中华,只要能对他们好,是谁都可以。
但是,亡国灭种不行
庶民的确没有受过民族主义的教导,他们或许都没意识到这样会使华夏这个民族消亡,他们只是本能抗拒从胡俗这事。
而这种本能
周公旦轻轻眨眼。
诸子百家想要高喊出声。
始皇帝微微坐直,目光一错不错盯着天幕。
来自于礼乐文化大一统的浸染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