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2. 秦孝公:“寡人的后代自灭满门了?” ……

作品:《给秦始皇直播胡亥玩死大秦

    盐水泼伤口上, 足以把人疼醒。

    秦二世醒得特别痛苦,他更知道痛苦不会只持续一会儿,因为

    “胡、亥”

    他那些本该死去的兄弟姊妹们将他围住,生涩摆弄刚搬过来的刑具, 随后对他露出狞笑。

    另一边。

    历代秦王“”

    其中, 秦孝公不敢相信这是现实, 扭头看商鞅“寡人的后代自灭满门了”

    商鞅十分严谨“没完全灭掉,还有宗族。而且,如果秦二世自己有子女,应当也还活着。”

    秦孝公的脸色还是像便秘一样“有什么用,后来还不是被叛军全杀了”

    秦二世杀一波,叛军杀一波,他们家造了什么孽啊

    此时天光正好, 能让张仪清楚窥见秦惠文王一愣之后,有些古怪地笑一下“张仪, 你说这赵高是否是赵国人还有叛军,是否是六国余孽”

    好家伙, 这就称呼上六国余孽了。

    张仪“赵高是否赵国人并不清楚,但那叛军想来应当就是六国公族。他们丧失地位, 沦为普通豪强,心中怎会甘心。”

    秦惠文王点头“寡人也是如此认为。”

    他脸上终于浮现出愤怒,取来竹简与刻刀, 于上面刻

    “凡嬴姓赵氏子弟,若有一日能俘他国宗室, 一个不留”

    再将此书收起来,锁进盒中,回头看到张仪面上微有诧异, 便没忍住喜形于色“可是以为寡人会不管不顾报复六国秦国还在生长,正是萌发之时,尚未动出,寡人如何会为一时之气置秦国于不顾”

    张仪定了定神,亦露出笑容。

    这就是他效忠的王啊,永远理智,永远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秦武王年轻气盛,发觉自己找不了自家人胡亥麻烦后,兵峰一转,随机挑一个国家打。

    “就你了韩国”

    秦军刚猛,打得韩国节节败退。

    秦武王像是孩童一样,任性地要求韩国“不想灭国,就把宗室子弟交出来”

    韩国“”

    还不知道谁是叛军首领呢,你怎么就逮着我欺负啊

    讲点道理好吗

    秦武王我不

    秦昭襄王有些气不顺。

    秦二世而亡他做好准备了,但没人和他说,老秦家会出一个千古未有的傻子啊。

    自灭满门可还行

    他们赢姓赵氏岂不是直接绝种了

    秦昭襄王深呼吸,缓缓吐气。

    冷静

    不行寡人凭什么要冷静寡人直接断子绝孙了啊

    “来人请武安君”

    他不痛快,其他国家也别想痛快

    秦孝文王“”

    守孝中,除了气到吐血,什么也做不了。

    秦庄襄王陷入沉默之中。

    良久之后,他恍恍惚惚地问吕不韦“蒙恬蒙毅是不是蒙骜家那两个”

    吕不韦也很恍惚“公子之名”

    “政”秦庄襄王狂喜“一统天下的,是吾家政儿”

    至于那破孙子算了,不想了不想了,多想容易气得头疼,回头让政儿多注意注意吧。

    秦始皇时期和秦二世时期。

    比起高兴,六国公族这些脑子还正常的人,更多的是产生一种疑惑。

    “这胡亥”

    该不会是六国细作吧

    “有谁知道胡亥母亲来自哪国”

    他们现在深刻怀疑,是胡亥母亲痛恨秦国灭她故土,所以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导他秦是你的仇人,你要报仇。

    所以,胡亥长大登基后,就开始着手把自己灭门了。

    他们当然知道应该不是这样,如果是真的,这般重要的起因,天幕不可能不说。

    啊,果然,胡亥他就是蠢吧。

    赵政真是活该,有这种儿子,是暴秦多行不义,触怒上苍应得的惩戒

    而后世之人对始皇帝倒没有六国人那般愤慨,反而是充满困惑“这样就结束了”

    明末。

    闯王李自成纯当看八卦那样看天幕,看得津津有味,然而看完之后,怎么想怎么不满意“不就是杀光自己兄弟姐妹不就是亡国这算什么,我朝崇祯帝可比这败家多了。又是征三饷,又是有功名的人不用服徭役,连什么代役银都能优免,拿自己家里钱来填饱士绅,比胡亥败家多了。至少胡亥只是贪图享乐,不管事而已。”

    唐朝。

    颜杲卿突然幽幽道“不如圣人。”

    他儿子眨眨眼睛。

    哇,大大是在说,胡亥不该排第一,李隆基才该排第一吗

    说实话,他也觉得这胡亥细细看,好像也没干太出挑的事他指的是昏君赛场之中,如果说残杀兄弟姐妹,历史上也有不少昏君暴君残害亲人,还有昏君因为某宗室太胖,把他当猪一样对待,让人家睡猪圈,吃猪食,狠狠折辱呢这不比胡亥更凶残

    同样是唐朝。

    贞观年间。

    雅赌的几人“啊”

    虽然谁也没赢,但是

    魏征突兀地说“不应该是这样。首名怎会如此稀松平常。”

    房玄龄微微颔首,以示赞同。

    明显很不对劲。

    尤其再配合初时那天上五彩缤纷,宛如星雨而落的东西,就更能感觉到不对了。

    颜师古突然开口,嗓音急促“没有”

    “什么”

    “没有比较”

    他的声音好像从远方遥遥传来,十分飘渺。可语速又迅疾如风。

    “梁武帝时,以梁武帝前半生的贤明比较他后半生的荒唐。”

    “魏惠王时,以魏文侯、魏武侯之创业,扩业,比较魏惠王守业时的轻挑。”

    “蜀汉后主不思蜀,如何对得起蜀汉其余君臣为复兴大汉前仆后继献出的光阴与性命。”

    “晋武帝本人是个合格的皇帝,可却为一己之私坚持不废太子。此为公心与私心的比较。”

    “石敬瑭本人没有比较,天幕放出来的是幽云十六州其中物资与整个华夏大地相比,占了百分之二十八,比整个宋朝国土拥有的分量还多。以此来展现石敬瑭丢弃的地盘有多重要。”

    “完颜构亦有北伐大好局势和投降议和杀岳飞的比较。”

    “朱祁镇、李李隆基、杨广,更不必说了,皆有比较。”

    “可是”

    房玄龄的眼珠轻轻一动,里面好像流动着流光。

    他接话“可是,秦二世这次讲述,并未有比较。”

    没有书写秦朝的建立有多么艰难。

    没有形容七世积累有多丰厚。

    没有提及秦始皇的功绩。

    什么都没有

    可这恰恰是不可能,不应该的。

    历朝历代脑子转动快捷的人皆是抬首,他们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像等待日出一样等待着。

    胡亥仿佛秦国仇人那般,一步步瓦解着始皇帝旧臣、宗族血脉、能臣名将、律法底线。

    直到,秦的天下,“大一统”的天下,被彻底崩离溃散。

    来了

    众人心脏猛然一跳。

    “大一统”非是华夏诞生就有的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用说辞是“韩王倍约,故兴兵诛之”,是“赵王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是“魏王与韩、赵谋袭秦,故破之”,是“荆王击我南郡,故发兵诛”,是“燕太子丹阴令荆轲为贼,灭其国”,是“齐王欲为乱,平齐地”。

    是师出有名,是“敌国先撩者贱,我才出兵攻打”,而非理直气壮宣称“卧榻之内岂容他人酣睡”。盖因此时虽有“大一统”之说,却尚未形成“大一统”之意识。

    大一统,大者,重视、尊重也。一统者,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也。

    然而,周非真正的大一统,其初时与商互不统属,皆为邦国。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弥月不迟,是生后稷。”其为周。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其为商。

    周出于西羌,商出于东夷。

    突然引进商周,令诸人震惊。

    可又好似有火苗,一股股往他们心里钻

    周武王姬发敲起兽皮鼓,声音随着风吹响莽荒。

    他在唱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

    那是周啊是予一人的周

    商王帝辛大笑着敲打陶铃。

    清凌凌的铃响钻在风里。

    陶埙呜呜吹响,如泣如诉,绵延不绝。

    奴隶在舞动,敲打着鳄鱼骨板。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他们唱着跳着,火堆熊熊烧着。

    天幕缓缓放着

    周弱时,周臣服于商。周强大时,商臣服于周。

    商与各邦族为军事联盟的关系,而周朝建立之后,首次以分封诸侯与缔结盟约之法的形式来治理天下,再以“礼”来连接各封国。

    因此,方成“华夏”这一共同体。

    华夏,即礼也。

    “是周礼”

    孔子只觉得有种梦幻般的不真实感,胸口好似有股气,要长啸而出。

    原来这便是周礼由来,原来周礼如此重要。

    他一辈子都在追寻周礼,他想要这乱世能够终结,他想要各国依礼,不动兵戈,不兴纷乱,共举华夏。

    孟子那双眼睛灼灼亮起来“华夏以礼联之,以仪系之”

    荀子微微抬眼“礼,华夏也。入华夏,尊华夏礼,方为华夏人。”

    西周亡后,东周羸弱,此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侵中国。

    齐桓公采取管仲尊王襄夷之策,盟会诸侯,号令天下。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也因此,各诸侯国共生共赢,对华夏该是一个整体,有了更强烈的认知。

    此时,秦在西戎,楚为南蛮,吴、越乃诸越,非中原也,乃蛮夷也。却也因尊王襄夷之策,先后成为霸主。

    秦、楚、吴、越对华夏有了认知,比起蛮夷,更认同自己乃华夏,是以,华夏之说,从中原来到长江流域。

    长江入华夏。

    随后,周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然,周虽统一过文字、车轨、行伦,却因春秋战国的分裂与混战,各国再次出现自己的制度。

    此为,礼崩乐坏。

    直到秦一统六国,再次进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方令华夏烙印落于九州。

    周以礼行文化统一,秦以政行制度统一。

    若无周礼令文化大同,若无秦政稳固大一统,便不会有后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理所当然。

    大一统之形,起于周,大一统之思,成于诸子,大一统之制,完善于秦。

    如同一座房子,周朝备建材,诸子百家构思图纸,秦朝将其搭建起来。

    然后

    秦二世“轰”一下,将其推倒。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