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8. 第 88 章
作品:《穿成清穿文里的胤禛后我成了清宫男神》 世界意识并没有回应许雯雯的话。
当然, 许雯雯也只是随口那么一吐槽而已,并不对此抱有任何希望俗话说得好,靠山山倒, 靠水水流。做人, 还是要靠自己才更踏实一点。
休养的时间很快过去,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推迟了一个多月的巡视塞外重新启程。
跟历史上一样, 康熙带上了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以及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阿哥随行。跟历史上不一样的是, 康熙还带上了许雯雯, 并且因为许雯雯直接昏倒的事情多等了一个多月才出发。
其余人心里是什么感受许雯雯不知道,不过想必他们的心情都很复杂。大概是羡慕嫉妒恨毕竟康熙这偏爱可是很明显的。
巡视塞外的路上并不安生,大阿哥和胤礽不对付, 两个人但凡说话都带着火药味, 许雯雯站在一旁瞧着总感觉这两人下一刻能打起来,人人都知道两人关系不好胤禔带头对康熙说胤礽的坏话, 说太子残暴, 太子无礼,太子管束无方。太子每次都会怼回去,并且阴阳怪气几句胤禔没脑子。
康熙先是厉声责备了胤禔这种告状的行为,说他心中没有兄弟情。然后转头又斥责了太子, 说胤礽“欲分朕权柄,以恣其行事也。”这话比骂胤禔的话严重多了,胤禔仿佛受到了鼓励,小报告越打越多,恨不得连胤礽上个厕所的姿势不雅都要说一下。
这两人互相打小报告的时候, 许雯雯就坐在一旁看热闹,不过即使她很有礼貌地没笑出声,更没有搭话,就只是乖乖地坐在那里时不时地往嘴里塞个点心,胤礽和胤禔却经常说着说着就忍不住看向她,那冰冷又嫉妒的眼神似乎凝结成了一把刀狠狠地剜在许雯雯身上。
十分不合的两人,在面对许雯雯时的态度那是一模一样都不带变的。许雯雯挺不喜欢这种氛围的,两人互相说坏话的时候也从来不参与,就只是安静地待着而已她可以对着玉皇大帝发誓,其实她也是想离开营帐出去在草原上骑马的,但康熙不让她走。
“行了,朕知道了。”康熙听完胤禔的话后便摆了摆手,“你们二人先下去吧。”
“儿臣告退。”
两人都有些不甘心,但康熙都这么说了二人也不好多留,只能起身行礼慢慢退下,走的时候忍不住用余光瞥了一眼十分安稳地坐在那里吃着东西的许雯雯,一口银牙差点都要咬碎了。
被禁足了那么长时间,这次再次被康熙点名带上巡视塞外的时候,胤礽原本是十分开心的。因为他知道汗阿玛终究还是低头了,他还是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他再次给自己机会了。只要他抓住这次机会,在这次巡视塞外的路上好好表现自己的孝心,那他的胜算还是比老四大。
但他万万没想到老四竟然如此无耻,故意装作身体不好直接晕倒骗取皇阿玛的同情。那些太医院的御医一个两个的也被收买了,竟然说出了让老四多休息一个多月这种话而汗阿玛竟然信了真的让老四多休息了一个多月最让他感到恶心的是,汗阿玛以老四身体不好的理由带上了大阿哥胤禔。
那个原本已经被老四踢出局的蠢货,又因为老四自己装身体不好被带上。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同草原上的儿郎比试的时候找不到能上场比试的人。
胤禔这个蠢货,不敢对老四做什么,就一直盯着自己,不管他做什么都要找出不好的地方然后对汗阿玛告状。要不是胤禔看向老四的眼神也绝对称不上什么善良,胤礽都差点以为胤禔跑去给老四当狗了故意来恶心自己呢。他原本的计划是让汗阿玛通过自己现在对他的孝心想起自己以往的孝顺,但现在被胤禔盯着这么一搞,别说让汗阿玛想起自己的孝心了,他只祈祷汗阿玛不要再厌恶他便好。
出了营帐,两人并排走了一小会快要分开的时候,胤礽忍不住轻轻哼了一声,低声骂道“蠢货。”
胤禔立刻停下了脚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胤礽的背影,“你才是蠢货,你没发现汗阿玛越来越不喜欢召见你我二人了吗这次主动求见也只在汗阿玛的营帐中待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而已。”
胤礽愣了一下,回头看向胤禔,“你说什么”
胤禔却是没说话,直接扭头径直走向了自己住的帐子。因着自己和太子一直不太安生,所以驻扎营帐的时候康熙特意让人将他和胤礽的帐子分开。比起康熙那富贵华丽的帐子,胤禔的住的地方就显得有些简陋了,不过他并不介意,沉着脸走进营帐后坐了下来,从隐秘出拿出了早就拆开的信封最后看了一遍,随后将这封信用火一点点烧成灰烬。
这是明珠给胤禔写的最后一封信,是在他离京之前派人偷偷递给他的,胤禔一直没有拆开。他跟随汗阿玛离京之后没多久下便传来消息说明珠病逝了。于是那天晚上,胤禔拆开了明珠写的信,很厚,几乎回答了这几年里胤禔心中所有的疑惑不解和郁闷。
自从汗阿玛不怎么搭理他之后,胤禔便一直问明珠缘由,后者却一直没有理会他,现在想来估计是觉得那个时候的他听不进去吧。
明珠猜的没错,胤禔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听得进去别人劝说的性子,要不是因为这封信是明珠的绝笔信,胤禔可能都不会打开信封了。
明珠写信的时候他们还没有离京,但是明珠却在信上写出了胤禔想做的事情带着自己的同党在皇上面前告太子的状。除此之外,明珠还提前预测到原本属于自己同党的官员最多帮自己一次,之后就不会再理会自己了到了塞外草原不久后自己再次告状的时候声势浩大,他在这头刚说了太子不好,转头便有官员在面见汗阿玛的时候说太子哪哪不好,剩下的时候这些官员都会绕着自己走。实在躲不过被他堵住的官员都很是无奈地抹了一把额头上的虚汗,直言“臣不敢。”
不敢有人威胁了他们吗胤礽不,他没这个胆子。是汗阿玛不,汗阿玛不会这么做。那是谁是四弟,是明珠在信上说的那个“最有可能成功”的四弟。
直接威胁官员让他们闭嘴不参与这件事,这种行为但凡换个儿子来做汗阿玛都会心生不满,严重点直接被斥责,降罪。但老四他这么做了,却什么事都没有他甚至是直接当着汗阿玛的面对那些官员说皇家的事你们少管,而汗阿玛不但没有生气,还乐呵呵地表示你们都听老四的。
如此偏心,实在实在
“咚”胤禔用力捶了一下桌子,闭上眼睛深呼吸好几次才还自己的心情平复了下来。明珠说,他胤禔早就没有希望了,汗阿玛早就放弃他了,在那次天津贪污事件的时候汗阿玛没有惩罚自己的时候,他就已经失去了夺嫡的资本。在太子被禁足好几年一直没有被放出来,即使他还是太子,但他成功的希望也只有一点了。
明珠说,老四现在在汗阿玛心中的地位,在官员们眼中的形象,以及在天下百姓们心中的分量已经很难被撼动了。只要老四自己不做糊涂事惹得汗阿玛对他心生不满,那太子就只有一线希望在这次巡视塞外的时候让汗阿玛想起二人的父子之情。
“你现在只能在两个选择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什么都不做,或者主动去做让太子彻底失势。我希望你什么都不做,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善终。如果你选择自己将太子拽下来,那你就要在最后时刻倒向雍亲王,让他保你。言尽于此,莫要冲动,就算只为了大福晋着想。”
“蠢货。”胤禔缓缓低下头又骂了一句,眼泪吧嗒吧嗒从眼眶里落了下来,却是不知道这个蠢货到底是在骂太子,还是,他自己。
跟胤禔和胤礽想象中两人走了之后许雯雯就在康熙面前大献殷勤完全不同的是,两人正在很严肃地讨论如何推动草原畜牧业的问题。
那天许雯雯对官员们说的原话是“皇家的事你们少管,有这个告状的闲时间不如去问问当地的牧民是怎么耕作的。”
许雯雯和康熙的重点都完全在后半句话上,但胤禔和胤礽却只注意到了前半句话不过问题不大,许雯雯也并不在意这件事。
其实她原本是想着这次跟着康熙来巡视塞外的时候就当做是免费来草原玩,然后顺便围观或者插上一句促进一下康熙一废太子。他们到了塞外草原上后,许雯雯也打着围观胤禔和太子吵架日常,然后出去在草原上骑骑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想法但她这边刚出来准备玩乐一番,胤祥和胤禵就引着剩下的几个小屁孩凑到他跟前,眼巴巴地表示自己也想玩。
许雯雯
胤禔和胤礽每天都很忙,完全没时间带几个小孩子到处转悠,也压根不会带着这些小孩子玩。而许雯雯虽然也冷着脸表示滚一边去,但这份冷漠没能维持多久许雯雯便成了幼儿园园长,当着一群小孩子在塞外郊游他们玩的很开心,被迫当家长的许雯雯却并不是很痛快,于是便叫停了他们的快乐玩耍,带着他们去寻草原牧民,许雯这些牧民平时是怎么耕作的。
原本也只是想让这些小孩子长点见识,但最后问着问着许雯雯的事业心就上来了,于是直接说出了那句话,让官员们配合着询问牧民们这些年在草原上是如何耕作的。
那些蒙古贵族都懵了,纷纷找到康熙表示你儿子这是想干啥。许雯雯那时刚好在帐中跟康熙汇报情况呢,听到这些人这么问便直接怼了回去。
“你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吃的上烤肉,那你们治下的牧民呢他们呢别说吃的好了,他们大多数时候能有口吃的吗”
许雯雯在清朝对草原的印象就是康熙四十年,也就是费扬古去世的那年,康熙也是在巡视塞外的路上遇到了吃不饱的牧民,分给了他们马匹和食物等等只能解燃眉之急,但问题还是一直存在的。草原的耕种真的是等到了新时代的时候才完整地发展出了“舍饲”和“半舍饲”。
而冯静对清朝草原的印象是来自度娘清朝时期草原时常爆发瘟疫。
但遗憾的是,许雯雯在清朝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并没有从任何人的口中听到有关草原爆发了瘟疫的事情。
在草原上生活的都是游牧民族,他们居住的地方并不固定,往往每年都会迁徙带着饲养的牛羊往牧草旺盛的地方走。他们是最看老天爷吃饭的民族,如果哪一年草原上的牧草长得不好,那牛羊长不大,没有东西吃,为了活下去他们就会入侵中原,死上一波人,再抢一波东西,死了的就不用浪费粮食,活下来的就能在草原上熬过冬季,然后静等来年“春风吹又生”。
在清朝以前,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都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但清朝却基本上没有发生这件事。这其中有所谓的分化政策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佛教在草原上的传播到了收获果实的时间大量的游牧民族开始笃信佛教,并且为了礼佛放弃了原来的游牧习惯,围绕着寺庙过上了半定居的生活草原上的畜牧业开始初步发展,甚至以寺庙为重心出现了集市和城市,这也使得他们这几年并没有出现饥荒所以压根就没有入侵。
当然,饥荒之所以没有出现在草原上,不仅仅是因为粮食多,还因为人少了瘟疫那是经常爆发在人口聚集处,只从清朝的时候开始围绕寺庙居住的草原牧民对瘟疫这种传染病没有任何抵抗力,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彼此生活得很远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即使发生了瘟疫也很难开来,距离是他们最大的保护伞。但现在
瘟疫死了很多人,粮食还多了,所以这一来二去的就相当于所有人都吃饱了。
就怎么说呢,清朝真的是赶上了好运气。玉米红薯什么的解决了温饱,原本草原最大的问题也被佛教解决了但凡明朝再多坚持一段时间
可惜,没有可惜。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