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2. 第 212 章 *“且我公主留心民膜……

作品:《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恪靖的婚后生活与姜烟所想的完全不同。

    土谢图汗部的蒙古人并不都那么欢迎恪靖这位大清公主的到来。

    与北京完全不同的天气、水土和生活习惯, 也让恪靖吃了一番苦头。

    坐在马背上的恪靖远比在紫禁城时消瘦。

    几乎凹陷下去的双颊和脸上的病容也遮掩不住她眉眼的生动。

    “美吗”恪靖指着前面一望无际的草原,白云之下是出没的羊群, 蒙古包零星的出现在草原上,偶尔还能看见炊烟飘起。

    这里,是她往后余生都要生活的地方。

    姜烟怔楞的看着前方,她是不是第一次在幻境中看到草原景象。

    却是第一次明白,什么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1

    这里真的好美。

    天空比紫禁城的天空宽广,草原比分成方块格的屋子大。

    恪靖坐在马上, 她的世界随着走出紫禁城变得开阔起来。

    “皇阿玛想要漠北人的归顺, 却忘记了。想要马儿跑, 就要给马儿吃草。喀尔喀各部还有不少都在借漠南的地放牧, 生计困难。若是此时给他们一点点的甜头, 让他们可以放心的生活下去。自然归顺大清。”

    恪靖明白,和亲的公主那么多。尽管十年可以回一次北京, 可又有多少人熬过十年

    在归化城的这些日子,恪靖也一直关注着在她之后那些抚蒙的公主们。

    “我要活下去。”恪靖偏头, 对上姜烟的眼睛。

    凹陷的双颊衬得那双眼睛愈发明亮“我要在这里活得越来越好。”

    得到漠北各部的拥戴,是恪靖活出自己的第一步。

    “回去”恪靖调转马头,眼底的野心在浓烈生长。

    “回去”姜烟骑马技术实在跟不上恪靖, 只从风里传来恪靖的声音“找皇上要地”

    一封公主的奏折要从归化城送去北京,一路送上康熙的桌案前,耗费的时间有多长,姜烟算不清。

    但这封奏折很快得到了康熙的回复。

    清水河附近的天帝,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五亩地, 由恪靖向康熙讨要。

    姜烟看着日渐积威的恪靖,面容也与在现代时候见到的愈发相近,坐在桌案后提笔写字的气势也非旁人所能及。

    “我虽在宫中没学到什么,却看了许多书。姜姑娘,你说为何汉人都期盼着落叶归根”

    恪靖捏着一支细长的笔,浅笑着望向姜烟,自答道“因为汉人看重土地。牧民也一样,他们看中草场。否则,这些年来漠西和漠北之间偶有摩擦能是因为什么呢只是草场不能一直放牧,所以牧民会不断迁徙。像是鸟儿,没有一处可以停留一生的鸟巢。”

    “我要来这四万八千亩地,关外的汉人会来,漠北的牧民也会来。而这四万八千亩地,可以留下他们。就算漠北再有牧民,看到这些耕种的同族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也会愿意相信,依附大清,能有甜头。可噶尔丹,却并非如此。”

    旁人看到的是地。

    恪靖看到的,却是人心。

    无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对土地的渴望都是一样的。

    因为有地,才能想办法活下去。

    “我不知皇阿玛有没有想过给予这些百姓一点希望。若无希望,活着就是一场苦难。满人是人,蒙古人和汉人也是人。我想,若是皇阿玛也肯给汉人一点希望,而不是一味的打压,总归不会有那么多人不知死活的想要造反。贵族豪爵造反,那是他们野心勃勃。可仅有薄田一亩的百姓也想要造反,那肯定是活不下去了。”

    姜烟看不清恪靖的面容,却能从她的口中听出悲悯。

    就是见过那些牧民的日子多艰苦,恪靖才会有这么深刻的想法。

    她并非天生就会执政,更不是成为公主后才明白哀民生之多艰。

    恪靖只是看到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何活着

    她要立起来,在漠北喀尔喀各部中建立自己的威望,在归化城拥有一份权利,就要让所有人都看见恪靖公主的存在。

    也要让那些因为失去家园而艰难生活的牧民看到希望。

    “在我的身后,是大清。而我也愿意与各部和谐共处,愿意为了各部考虑。”

    恪靖的眼睛微微眯起,从前凹陷的双颊也慢慢丰润起来,声音清浅,不像是对姜烟说,反倒像是对着喀尔喀各部的贵族们说“就看各部是什么态度。是要同噶尔丹与虎谋皮还是要选择大清,所有人都相安无事的过安稳日子。”

    要来土地,也只是恪靖的第一步。

    让牧民放弃风吹草低的牛羊,选择拿起锄头种地,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只有一部分牧民,这也是非常难的。

    姜烟看着恪靖卷起衣袖和裤腿,学着自己请来的农民一起下地干活,一家一家的走,劝那些牧民来种地。

    祖祖辈辈这么多年的牧民,要放弃牛羊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牧民们根本不能接受。

    一家一家尴尬的笑容和局促的摆手都在拒绝恪靖。

    “不累吗”姜烟走到恪靖身边,相比其他和亲的公主,恪靖的额驸多尔济其实还算是人品过得去的。

    相比和硕端静公主的额驸噶尔臧,多尔济简直是人品端正的存在。

    恪靖也因为漠西与漠北的摩擦,康熙特地让她住在相对安全的漠南公主府。

    不做这些,她也能平稳的活下去。

    “累啊。”恪靖虽然在宫中并不是那么受重视,但也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多的农活,走过这么多的路,说过这么多的话。

    “可我累得开心。”恪靖认真道“从前我想累,却没有这个机会。”

    她不想成为端静,就算死了也不能出一口恶气。

    更不想成为温恪和敦恪,英年早逝。

    姜烟听她说的话,只觉得唇齿间蔓延着苦涩。

    因为从前没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在飞出鸟笼后,恪靖振翅翱翔,飞得再累,也是开心的。

    她只想要飞得再快一点,再高一点。

    史书对这位恪靖公主的描述极少。

    饶是在归化城内几乎说一不二的公主,被当地百姓称作“海蚌公主”的恪靖,依然只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康熙在世时,恪靖已经在归化城内威望极高。

    在她挨家挨户的敲门下,也的确有人因为借地放牧而捉襟见肘的生活,选择跟着这位大清公主拼一把。

    有粮食,才能活下去。

    于是,清水河县附近的那四万多亩地连年丰收。

    堆起来高高的小麦旁,恪靖振臂高呼。

    实施的税赋减免,也让当地百姓欢呼雀跃。

    庄稼的连年丰收与境内安定,渐渐引来了许多晋商。

    归化城内外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她让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各部团结起来,与大清联盟携手,一致针对准噶尔。

    在归化城内,恪靖准允,并参与了喀尔喀三旗大法规的内容。

    而这本大法规在之后不断的增补下,成为影响蒙古族立法,以及蒙古族法制史上极为重要的五部法典之一的喀尔喀法典。

    姜烟到后来都不说话了。

    她惊叹于恪靖的果决和智慧。

    恪靖的手段强硬,却又不会让人不满。

    刚柔并济,维系着满蒙关系的同时,也不曾让人轻视她的存在。

    喀尔喀各部的贵族也都将恪靖视作如太阳一般的领路人。

    在恪靖忙碌的时候,她也会收到那些姐妹们的消息。

    端静死得不明不白,额驸噶尔臧却在端静尸骨未寒的时候抢占他人妻子。

    为了满蒙关系,端静的魂魄只能与她的尸体一般,有千般苦楚也不能诉说,眼睁睁看着噶尔臧明着被圈禁,实则锦衣玉食的度过余生。

    温恪难产而死,留下一对孤苦无依的女儿。

    敦恪回北京后病亡,兄长的圈禁、姐姐的难产,将十九岁的女孩摧残得只剩下一口气,支撑到北京就再也没有力气了。

    每次听到这些消息,恪靖都会去上一炷香。

    “她们无法保护自己,那便只能企盼长生天的庇佑,来世就不要在帝王家了。”恪靖沉痛的合上双眼,难免有兔死狐悲的凄楚。

    她保护好自己,在这片草原活下来了。

    但是在这美丽的草原下又有多少大清公主芳魂永逝

    后来,年纪大了的恪靖依然爱骑马。

    只是更多时候她喜欢看马儿奔腾而去的模样。

    “去,让找二小子将马寻回来。”恪靖转身,背脊依然挺直,步子也比在宫里的时候迈得大了许多。

    手里那条马鞭被她摸得没有半点毛刺儿。

    恪靖渐渐走远,姜烟却没有跟上。

    身边公主府的桃花灼灼,百年后依然开得绯红,开得浓烈恣意。

    像这位爱马的公主,从皇宫出来后,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当地百姓为恪靖立了四块四公主千岁千千岁碑。

    除雍正五年立于清水河厅暑东门外的不知所踪,其余三块的碑文也在二百多年的时光中逐渐模糊不清。

    ”自开垦以来,凡我农人踊跃争趋者纷纷然不可胜数实公主之盛德所感也。”2

    “且我公主留心民膜,著意农桑,其立心也公,其立政也明,其立法也猛且宽。恩泽普及万姓,真乃尧天舜日。”2

    姜烟抚摸着崭新的石碑,望着归化城内的公主府,想祝贺恪靖,又什么也说不出来。

    史书不曾记载恪靖为这里百姓做的细节,只留下四块石碑无声的为她证明。

    而恪靖至此一生,都没有一个属于她的名字。

    恪靖,是她的封号,也成了她留下的一个标记。

    这些公主也曾为大清奉献出自己的一生,甚至性命。

    可后人却只能从历史的边角看到她们的身影。

    姜烟轻轻叹气,低着头离开了幻境。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已改网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网址,新网址  新电脑版网址大家收藏后就在新网址打开,老网址最近已经老打不开,以后老网址会打不开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