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3章 裁军
作品:《靠基建活成反派之后》 唐显在榆宁试行的法定工时制度, 显然没有惠及云桐。
收到系统通知时,她盯着镇西军编队情况统计表,抱着茶碗麻木地点头“哦。”
过了一会儿, 坐在对面陪同熬夜加班的赵吉星被云桐猛地一声惊呼吓醒,懵懵听她问“你说什么”
赵吉星茫然道“我没说话啊。”
云桐摆摆手, 借口出去洗脸,追问系统“我触发了什么”
剧情点天子赐婚系统解释道, 原剧情是天使赐婚, 现在没有天使,应该只是满足了诏书之类的形式要件
“真执着啊, ”尚不知宁成帝死讯的云桐算了一下时间, 感叹道, “命真硬。”
奖励已发放, 宿主要现在兑现吗
“攒起来吧,等兑个大的。”
云桐没把这张不知存在于天涯何处的赐婚诏书放在心上, 总归现在没人能强绑她去成亲,待送到她面前再做反应也不迟。撩了捧凉水擦脸, 回到办公室, 赵吉星手按在算盘上,双目发空,云桐笑问“算明白了吗, 赵将军”
宁成三十一年底,天下诸侯遣将征兵, 厉兵秣马以伺国中之变。
云桐逆流而行, 一不征兵一不加赋,反而由镇西军开始,计划裁军。
风声传开, 宁州百姓视之如天方夜谭。
宁州的扫盲班与夜校办得如火如荼,百姓哪怕不为进学做官,只为长长见识或者蹭免费的灯烛暖气做手工活,也愿意常到学堂里坐坐。年底农官做的调研报告显示,平均十名百姓中就有八名能够读懂城墙外的广告,六到七名能够读懂官府告示,一半左右能够自己读报纸。其中还有四人能够读话本,三人能够读经典,于是再在村口堂前摆龙门阵时,这些能评议时事的文化人便成了讨论的中心。别管他们引的经据的典正不正规,只要能说出个一一三四,余人便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赞同。
宁州百姓从报纸上读到外地战乱的新闻,经市井茶摊一催化,官府所用每个字词都充满了严峻的味道。想来,在诸侯联盟之下抱头逃窜的国舅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宁州百姓眼里竟然成了力扛群雄、一统天下,即将兵临城前与宁州展开生死决战的枭雄。
宁州百姓为家园安危忧心忡忡。
秋收刚过,受干旱与蝗灾影响,各地收成都不佳,但农官下乡时却发觉百姓仍按往年的数目卖粮给官府。他们大为不解,守在收粮站点挨个询问乡人把粮食卖给官府,你们家里的存粮够吃吗。
乡人搓搓手,羞赧似的“够吃,够吃的。”
农官不信,追问“是急着用钱做什么吗,看病,盖房,儿女婚嫁”
乡人被他逼问得连连摆手,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不是,要打仗了吗。让将士们吃饱,我们就只饿一冬,明年还能接着种地”
农官一时失了言语,回神抢过钱袋,拖他回粮站叫他把粮食拿回去,同时嘱咐站点与乡人强调官府年年存粮,即使真打起来也富余,不缺他们家里三两口人的过冬粮。
工业区终于熬过干旱期,全面复工,管事发现许多工人格外卖力工作,平均加班时间延长不少。然而由于榆宁新出台的工时规定,管事只能一边赞许他们这种奋斗精神,一边逐个约谈,委婉劝说勤奋虽好,但还是要注意身体健康,业余时间用来放松和充实自己也是很有必要的。工人反觉得管事说懒惰懈怠,正值家国存亡之际,应当有力出力,可惜自己年老不堪用,不能像隔壁某某青年骨干辞职从军。
隔壁窑厂这才知道那几个有意培养的年轻骨干为何组团前来辞职。
外地烽烟传到宁州,引发了一场大型忆苦思甜活动,宁州百姓忽然意识到原来好日子不过几年时间。就在这种全民焦虑不安,都在琢磨如何为保卫家园出一份力的氛围下,云桐不征兵反而计划裁军的消息传开,百姓的反应不是称赞云公仁慈爱民,而是哗然大惊万万使不得啊
云桐感到茫然。
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兵力粮草、武器装备、战术战略每一项在战争中都至关重要,骑兵还是步兵、重甲还是轻装,民间认真研读古兵书的野生军事分析家指出,衡量战力最重要的指标还是兵力,人多一点总没坏处。
“可是,征人服兵役是要给钱的,征入营中也是要管饭的,”云桐如是说,“战场上,一将能统之兵是有限的,且不提士兵多少会影响军营管理的难度和作战指挥命令的传达效果。只从粮饷后勤的角度考虑,屯兵越多,军费消耗就越大。”
“而服兵役的男子都是青壮年劳动力,种地耕田、冶铁炼钢本就缺人,将他们都征走打仗,从哪变出人来填劳动力的缺口”云桐想想还在榆宁跟蒸汽机死磕的学生,耸肩道,“手扶拖拉机应该还得一两年。生产力不足,军费供应从何而来。若说加赋,也只是能维持将士吃穿饱暖的基本问题而已,如何更新装备,如何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百姓度日艰难,生产力只会更加走低。”
古代战争中,交战各方起兵动辄以十万计,譬如璟朝现在群起讨伐国舅的诸侯,每个都说自己拥兵一三十万。然而这些士兵大多都是沿途裹挟掳掠的普通百姓,有的是在天灾中失去土地变成流民的农夫,有的是被招诱或者强行掳掠的奴隶。他们只是被迫驱赶上战场,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缺少斗志,战斗力很难评价。
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确实有用,黑压压一片的人头能令敌方产生恐慌,士气被压制,溃散也就是瞬息之间。但这样的散兵集合在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面前往往不堪一击,比如朝廷内外腐朽不堪,坞堡主、士族豪强敢聚集部曲与疲惫软弱的地方守军乱斗,却没什么人敢来挑衅镇西军或者浮州水师。哪怕是已经没落的前奋威军,散落淮州各地,依然能与信徒众多的黄巾军打得有来有回。
镇西军已经是当世少有的强军,何况云桐还揭开了热武器时代的序幕。
火炮令人类战争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枪炮与配套的新式战术面前,六千余人便能大败十万农民军。人海战术、坚城固堡只是考验弹药储备量而已,当初云桐的私军带着一十门火炮便能推下半边江州,杀人与冷兵器杀人的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几个时辰便能决出胜负,粮草与后勤压力相对减少,战争进程大大加快。
不到万不得已,云桐不想走到火炮犁地这一步。
但她不想用,不代表不需要有。
镇西军要精兵、强兵,要有更先进的军事体制、军事思想、军事人才来配合热武器战争。同样的,扬威军与奋威军也会进行同样的改革。云桐拎来赵吉星开小灶,教她算人头与退役补贴,并黑心地暗示她可以顺便裁掉一些总是故意唱反调的老顽固。
首先,精简人手,尽量裁掉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
老兵、伤兵自然要减,多年未有军功的士兵也要减,后勤譬如伙夫粮官则在重新精编队伍后进行裁减。以上人员并非全部退役,若有特殊原因或功绩也可酌情留用,只有一处,云桐大笔一挥,不仅裁人,整个“部门”都一并裁掉。
自此,云桐名下的镇西军、扬威军、奋威军,都不存在军妓营妓了。
云州牧积威日重,没有人敢来提反对意见。
于是对云桐来说,这也就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了。
楚大将军隐退的突然,军师门客暗暗掂了掂自己的分量。有人琢磨怎么投新主所好展现自己的价值,有人缺乏自信,连夜给聂泉送信,希望他能看在往日同僚情谊上,给即将失业的自己寻个职务。
聂泉认真考察了他们的“简历”,为其中几人写了推荐信,着重强调他们于经济一道很有天赋。
云桐考察了一番,将他们打包送去“军工厂”当管事。
“军工厂”几人疑惑,“军坊不就在北部工业区,为何要我们去榆宁”
“仁春,日后要加大开放的力度了,”云桐笑了笑说,“对胡人开放。”
胡人在交易所竖起耳朵,捕捉仁春的每一缕冬风。
民屯附近迁来了好多新住民,都是女子,平日默默做活,很少与人往来。屯民发现她们经常聚在一起磕磕绊绊的读报纸,报纸是从农官处借的,她们异常爱惜,每次读完都要熨烫平整才还回去。某天屯民来领粮种时,又发现她们央农官代笔,替她们给淮州的某家工厂“投简历”。兴许是农官润笔得当,新年前后她们就被一辆大车接走,屯民议论很久,十分好奇难道去淮州做工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吗。
无论外界哪个诸侯起兵,与谁交战,双方慷慨激昂的檄文装满了整张版面,都不影响学院的期末考如期到来。考试一周,榆宁的地摊经济明显萧条许多,本校、分校、学宫墙外蹲满了小商人,都等着第一时间拿到试卷,誊抄倒卖。今年北部胡人也增加了这份需求,“状元笔记”悄然畅销,民间作坊自己折腾起印刷与造纸技术,误打误撞为云桐的科技树培了培土。
庆王世子被父亲传唤,手忙脚乱地将辅导用书藏到枕头下,趋至书房,庆王正与庆州知府等人议事。他立在父亲身边,心中还装着支点与杠杆的问题。庆王没有察觉,见人到齐,眨眼变了脸色,掩面悲泣,宣布天子山崩的噩耗以及京城乱象。
庆王带人朝京城方向三跪九拜,披上缟素尽过哀思,众人很快收起虚假的眼泪,郑重探讨起国祚的传承问题。
国舅死了。
国贼伏诛当然是好消息,然而被他绑走的一皇子却下落不明。诸侯齐聚京城,只见到宁成帝腐烂发臭的遗体,妃嫔皇子,全都不知去向。
座下有人试探庆王您也是皇室血脉,正经的亲王贵胄。
庆王微微变色,瞥向知府的方向,老人轻轻咳了两声,不动声色与他摇头。
屋中寂静许久,直到庆州知府提出要加强守备,防止有人趁乱做歹,众人热烈地讨论起来,谁也没再提前面那句要命的话。
庆王世子躲在后面闷声不语,琢磨起榆宁教材中血脉表亲禁婚的章节。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