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6章 走人情
作品:《我妻薄情》 曾几何时, 程丹若以为重农抑商,是指商人地位低,不准穿丝绸之类的。打听完各种商税后, 才发现钱是关键。
一笔一笔的税,一波一波的收钱,一般谁扛得住啊
务农才是发展的根本。
她放弃乱七八糟的想法,专心陪谢玄英琢磨种田。
除了红薯,山西也适合种马铃薯,但这东西比向日葵还罕见,谢玄英都没听过。
程丹若祭出买来的世界地图, 和他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那边的气候催生出了不少耐寒耐旱的之物, 非常适合移栽。
“在这个地方,有种树叫金鸡纳树, 有的很高,有的很小,树皮能入药,主治疟疾。”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心神触动,说出心里话。
“要是能偷一棵回来, 就好了。”
谢玄英看了她眼, 什么都没问,低头继续拟奏疏。
千般谋划, 落到纸上也只有一句话既番薯宜产, 可于广东再寻新谷,丰夏之沃土。
当然,他也将饼画了上去, 什么如果红薯丰收,可制成精粮,运往各地,其利润正好能够作为军费来源,为国库省钱啦。
第二天,他又润色了一遍。
然后,派人去地窖,翻出角落里的红薯。
又叫程丹若来外书房。
她很吃惊“哪来的”
“龙子化送我的。”谢玄英回答。
程丹若知道这个名字,龙逢吉,字子化,广东人,如今在四川做县令,但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送你红薯”
“我们是同年啊。”谢玄英奇怪地说,“我与他同列一甲,自然多往来。”
程丹若“为什么之前不拿出来”
他有点尴尬“我忘了。”
给他送礼的人实在太多,与同年走动又是常事,很多东西送来就堆着。他只在第一年尝过新鲜,去年秋天忙着成亲,就忘得一干二净。
“应该还能吃。”他佯作镇定,转移话题,“子化和我说,此物在窖中能存放一年之久。”
程丹若问“你找我来,是想看看还能不能吃”
“不,我想你做新物,呈给陛下。”谢玄英瞄了眼放好的奏疏,“即便陛下知道我的本意,我们也不能就这么递过去。”
程丹若马屁还是你会拍。
她先问明白“龙县令有告诉你具体做法吗”
“生食如枣梨,熟食如甘蜜。”谢玄英说,“这点陛下已经知道。”
“好,那就制成粉条。”她说,“很简单,与绿豆粉条的做法一样,让大厨房来做就行。”
他道“行,还有吗”
“红薯饼,红薯丸子,拔丝红薯。”她报了一串,而后平静地告知,“但我不会做。”
“这些也不需要。”谢玄英很务实,“粉条更要紧。”
程丹若绞尽脑汁回忆“晒干可以做地,呃,红薯条,也是干粮。”
他“这也好。”
两人商议定,找来大厨房的管事,令其制作。
管事问明做法,果然道“与粉条一样,简单,只是须等上几日。”
“无妨。”
递奏疏前,谢玄英还有别的事做。
他约了曹四喝酒。
正好,曹四也要找他,两人一拍即合,随便找了一处酒楼,便坐下说话。
“看你面有喜色,前程定下来了”谢玄英为朋友斟酒。
曹四笑道“被你瞧出来了。我父亲已经答应,让我去浙江做个把总。”
谢玄英立时道“恭喜,上峰是谁”
“谭祥。”曹四问,“据说从前是昌平侯的手下,你见过吗”
“见过。”谢玄英道,“他擅领兵,为人方正,此次应该能自行募兵”
曹四诧异“消息真灵通啊,我爹才和我说呢,这谭参将可于沿海募兵三千,让我好生历练,不可骄横。”
“分守哪里”
“台金严。”
“好地方。”谢玄英说,“海寇二江中,江必施的势力在福建沿海,他要与西洋人做生意,江龙的旧部在江浙,如今他死了,上万海盗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是你立功的好机会。”
曹四连连点头“你放心,我也老大不小,得此良机,不能错失。”
他雄心勃勃,欲一展宏图,追问了不少倭寇的事。
谢玄英逐一回答,还提醒他溺水如何救治。
曹四瞅瞅他“这是弟妹教的吧”
谢玄英挑起眉“你有疑虑”
“并无。”曹四笑了笑,意有所指,“不过,你匆忙成婚,却与妻子琴瑟和鸣,还是令不少人意外。”
谢玄英平淡道“我运气很好。”
曹四撇撇嘴,却并不说破“对了,你找我何事”
“打听一下山西总兵聂安远。”
曹四干脆利落地回绝“替你问问我爹,我是不清楚的。”
“多谢。”谢玄英思索一番,道,“家中有些良药,下次给你带来。”
曹四举杯“谢了。”
“你自己多小心。”谢玄英与他碰了一杯,“该走动的还是要走动一二。”
“我省的。”
两人浅饮几杯,各自回家。
谢玄英和程丹若说了曹四将去浙江的事,又道“我打算抄一份你给我的急救方给他,胶丸可还有”
她道“还剩几颗,都给你,你再让他去安民堂买些。不过,这东西放不住,最多路上用。”
“辛苦你了。”谢玄英解释道,“将谋是我好友。”
“我们是夫妻,应该的。”程丹若说,“别的要送吗”
他“不、要。”
“好。”
大厨房的人都是烹饪老手,天后,精制的红薯粉条就出炉了。
谢玄英尝了一碗,觉得和绿豆粉条区别不大,但还是提着东西和奏折进宫去。
皇帝正在会见大臣,他便没有让人通报,在外头等了会儿。
不多时,石太监出来了,笑容可掬地解释“昌平侯回来了,怕是一时半会二没得空,谢郎是有什么要紧事,可要老奴通禀一声”
“没什么要紧事,陛下事务繁杂,不必惊动了。”谢玄英递打开盒子,“只是上回说到红薯,这回便带了些红薯粉条来,还有些相关的浅薄之说,烦请大伴交予姑父。”
石太监的笑意更深“谢郎的心意,陛下都是明白,老奴这便差人将东西送到尚膳监去,晚上为陛下添菜。”
顿了顿,又道,“说起来,老奴还有件为难事儿,想请谢郎帮手呢。”
谢玄英讶然道“大伴请说。”
“眼看这天气渐热了,老奴年纪渐长,脾胃失调,有时便觉恶心。从前程尚宝在的时候,有一味人丹,虽说方子留了下来,吃着却总不如她做得好,想再讨一些。。”
石太监理理袖口,微微一笑。
谢玄英立即道“大伴抬爱了,这些年,内人蒙您照顾,都是应该的。东西还是送到烟袋街的草庐”
石太监点了点头,笑眯眯道“那咱家可就不客气了。”
“应该的。”谢玄英回以一笑。
夜里,窗外虫鸣微微。
程丹若坐在妆台前,一面用梳子通头发,一面奇怪“方子早就给了太医院,他们做出来的只会比我好才对。”
“傻不傻”谢玄英走到她背后,手抚着她的背脊,弯腰贴近她的脸孔,“事成一半了。”
程丹若偏头躲开“为什么”
“陛下心里估计有几分考虑我,若不然,他哪会问我讨药”他说,“这才三月底,离天热还早着呢,现在开口,只能说天热时,你我不在京中。”
她“”
“真的吗”她有些费解,狐疑地看着他,“就这一句话,有着意思不是你想错了”
谢玄英瞟她“赌一赌,如何”
程丹若“赌什么”
“近日必有消息。”他弯起唇角,“若我赢了,你要应我一件事,你赢了,我也应你一件事。”
“赌可以。”程丹若说,“但仅限私事,不能牵扯公事。”
谢玄英“当然。”
三日之后。
谢玄英从翰林院回来,去书房见靖海侯。
“给父亲请安。”
靖海侯“坐。”
他坐在下首。
“这些天忙里忙外的,做什么呢”不牵扯到敏感的问题,靖海侯便是个严格又关切的好父亲。
谢玄英道“儿子听说鞑靼请求互市,陛下同意了,有意谋个差事。”
靖海侯点点头“你在翰林院待得差不多了,是该外放一段时日。”
文臣在翰林院苦熬,能出头吗能,比如李首辅,但这需要一定的机遇,和天子或未来的天子结下情分。
皇帝虽无子,但身体尚算康健,诸位藩王子也有人教学,这趟车是赶不上了。那么,外放治理一地,积累经验,最后调回中枢,就是文臣最稳妥的路子。
靖海侯既然想要儿子从文,当然不会在这事上反对。
但他道“北地寒苦,不如湖广江浙。”
谢玄英道“儿子的恩宠源于陛下,只知享乐,不思回报,如何对得起陛下的苦心呢”
今日利用帝王的恩宠,可谋一肥缺,但看在皇帝眼里,会怎么想外甥不是亲生儿子,不能理直气壮地享受皇恩带来的好处。
越看重,越要吃苦,越要忠心。
这才能荣宠不衰。
靖海侯沉吟道“你可想好了我们家在北地的余泽已所剩无几。”
昔年谢云英勇善战,练出一支谢家军,他死后,皇帝顺理成章地收回了大部分兵权,尤其是在九边的铁骑,大部分被打散到各地。
但因靖海侯本人统领水军,亦要靠他屏障海防,故不曾拆散,并入水军卫,仍然由谢家实际执掌。
谢承荣在水军卫,其实就是与老兵磨合,预备接任这支强军。
只要这支水军不散,谢家就永远能握住部分兵权,不被朝廷边缘化。
靖海侯也知道,这已经是皇帝的极限,鲜少联络北边的旧部,十几年过去,只剩些面子情。
“想好了。”谢玄英道,“儿子愿意试试。”
“也罢,那就依你。”靖海侯没有理由阻止,嫡长继承家业,其余儿子各自拼前程,本就是大多数家族的选择。
他也不例外。
“吏部那边,我替你想想办法。”
谢玄英垂下眼眸“多谢父亲。”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真的没啥好说的了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